第32部分(第3/4 页)
通讯手段的现代化,技术空间推移的规模大大扩大,推移的速度大大加快,跳跃式推移起着重要作用。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内,发达国家中的跳跃式推移占优势;不发达国家中的梯度式推移占优势。301
3.梯度推移主导论
梯度推移主导论尽管承认多种梯度推移并存论,但强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梯度推移,其他空间推移形式就其作用范围和程度而言,均不能与常规的梯度推移并论。
1990年代以来,学术界新涌现的区域经济后发优势理论、区域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理论等研究成果,又进一步直接拓展了反梯度推移理论,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狭义梯度推移理论。
三、广义梯度推移理论
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强调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经济、技术梯度,而忽视了区际和区内社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制度、文化等差异形成的梯度。基于这一认识,李国平等提出了〃广义梯度推移理论〃。
(一)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内容
1。〃广义梯度〃的内涵
广义梯度概念的内涵可用公式表述为:
其中,表示区域梯度水平;分子表示梯度的硬性或软性指标,主要指区域间在自然资源、制度、GDP、科学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状况、人口密度等方面的梯度分布;表示经济距离,经济距离即指由于制度、交通、通讯基础等设施改善而使人们产生的心
里距离,随着交通通讯业的发展、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经济距离会缩短,促进交易成本的下降。302
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强调区域间梯度分布的多样性,认为梯度分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等客观事物的梯度分布,二是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的梯度分布,三是生态环境优劣程度的梯度分布。三种梯度分布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物质和能量的梯度分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与前提;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在各区域间的梯度分布,是人类在此基础与条件下自主活动的人文结果;生态环境状况的梯度分布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的自然结果。三种意义上的梯度分布在同一区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一个资源富集区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经济社会发达区域,一个经济发达区域不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只有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才可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高梯度区域。
2.区域梯度分布评价
李国平等(2004)从资源、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五大方面设计了一套描述区域梯度分布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6。3)。根据广义梯度分布评价指标体系,可构建区域梯度水平评价模型:
其中,为区域j的梯度分布综合指数,为i指标的权重; 为j区域i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表6。3 区域梯度分布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四级指标
区域
梯度
分布
综合
指数
自然资源
梯度分布
土地资源保障程度
人均土地面积
土地资源利用程度
人均耕地面积
水资源保障程度
人均水资源总量
常规能源资源保障程度
人均常规能源资源占有量
经济发展
梯度分布
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GDP
经济实力
人均财政收入
产业结构
非农产业比重
经济外向度
地区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经济密度
GDP总量/土地面积
社会发展
梯度分布
生活水平
恩格尔系数
医疗水平
人均病床位数
居住水平
人均住房面积
城市化水平
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就业水平
就业率
文化发展
梯度分布
文化水平
文盲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