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的。从他接顾客的单子,到了解用户需求,再到设计方案、实施、交付等,全过程由同一个人完成,还能看到全流程,所以他对整个过程的衔接非常清楚。反过来,餐厅就不一样,接待员与应侍生、酒保,他们完全分开,连衣服的颜色与质地都不一样,但结果是各种角色的活动连贯不起来。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餐馆都会这样?是因为它将整个工作流程被肢解了。组织只要稍微变大,就可以纵向分层,横向分专业。大家都很乐意分,为什么?分得越多,独立性越强,位置也就越多。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
第67节:企业与管理(33)
组织的改进多数是从“分”开始,不管是分公司、子公司,还是事业部制,都是一种“分”。“分”过之后,再“整合”,还原组织整体的功能和作用则往往非常困难。因为这个组织被分解了之后,创造价值的体系也被肢解了。
上述道理听起来非常朴素。但是,朴素的原理往往都是普遍适用的。从政府到企业,问题往往都是组织被分解了以后整合不起来,这几乎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我对国外好几家公司的访问,也印证了这一点。只不过,优秀的公司,整合的程度比较高。还有一种就是过去的那种公司治理结构,或者叫投资关系。但是,这个依然不是业务流程(Business Process),而是结构。它依然是一种静态系统(Static System),而不是一个动态(Dynamic)的。所有的业务几乎都是需要流动的。2001年,我去参观了波音与空客,事隔五六年之后的今天,我又去了一次。这一次,我们有了共同的语言。我们就谈论两件事,一个是Quality(质量),一个Flow(流动)。意思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动起来,流动得越快效率越高。但是别忘了质量,流动得要稳定。质量一会儿上去一会儿下来,那叫波动,叫不稳定的流动。我们追求又快又稳,太慢了就不行。像汽车的油门一踩,半天加不上速,肯定不行。但是,快了还要稳,不能在同一个速度上下波动,这是汽车的动力系统所追求的优良性能。
我们中国的经济,现在追求又好又快。道理是一样的。本质上,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创造价值的主线,找到整合组织的主线究竟在哪里。
从专业化分工到流程再造
张新国:专业化分工,是基于规模化经济原理。因为单点干一件事,不停地干,干到最快,这是可能的。但是,如果一个批次的工作有十个工件或文件,那么当一个人正在进行这个工作步骤时,另外九件就是在等待。因为,只有完成这个工作步骤,才能进行下一个工作步骤。所以,如果有N个工作步骤,就有N…1个在等待。这种看着量很大、专业化操作很熟练的单点干一件事情,实际上流动起来很慢,造成了等待与浪费。
精益思想就是尽可能地减少浪费,做单点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可以将之比喻成流体力学上的粗管子与细管子。同样容量,宁可用一个细管子让之流得很快,也不要用一个粗管子让它流得很慢。为什么?流得很慢的粗管子里充满了水,这个水在企业中,就是半成品的占用,就是现金。现今所有公司现金都不够,你还占用这么多资金,你说应该不应该?如果不进行流程分析,可能会连原理都找不到,会误以为大批量生产是经济的。但是,从流程管理的角度看,批量生产往往是不经济的。
BOOK。←红←桥书←吧←
第68节:企业与管理(34)
流程一旦做起来以后,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管理。在岗位上工作的人和在流程上工作的人,状态完全不一样。在岗位上工作,每个人都只关心属于自己的部分,没有交付的过程,整个流程被割裂了。而流程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关注整件事从何起始,从何结束,以及个人在这个流程扮演什么角色。所有的人都对结果负责,也都关注结果。
我可以举一个简单的数控机床的例子。某制造企业,由于流程梳理得非常清楚,包括CAPP工艺固定,干活需要用什么材,选用什么刀,刀的转速是多少,取向多少度角,每次的切削量是多少,切下来第几刀应该换什么转速等等,全部过程已经被结构化地嵌入计算机中。结果,这个车间的效率连年往上翻,连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很简单,数字化管理以后,整个车间头一天下午就为第二天上午的生产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包括提前预热好了机床等。第二天早上,工人一上班,立刻可以干活。而在以前,大概需要4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做这些准备。一个车间几百台机床,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