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页)
它结构化,就可以将之装入计算机运行。因此,我们发现,流程搞得好的企业,信息化也搞得好。流程搞不好,信息化要么走不动,要么就停留在表面。
能固化则固化
席酉民:在流程方面,我们首先要决定做什么事情,然后知道这件事情怎么做。怎么做事情,可能是事先定的,也可能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动态学的。
很多东西事先设计不了,它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比如说研发,不可能事先有很多想法,然后将整个活动过程都设计出来。研发允许柔性、创造性、个人发挥。所以,我们只能设计环节,然后在环节中给人留下一个很大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本身多大,设计不了。
另外,即使设计了战略目标,但总有人不愿意朝着战略目标走,这又必须有激励政策和控制策略。换句话说,设计可以对准,或很难对准时也可以知道大体的方向,但对对不准的人或部门,或者是没有动力去对准的人和部门,还是需要激励和调控。
强调流程,是强调过程的刚性,但强调激励,又是强调柔性。这就有一个问题。科学的基于过程的管理,和基于人的管理怎么结合?因为科学的过程有些可设计,有些不能设计,有些设计了也未必做得到。如何将人的激励和科学的设计有机结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张新国:这就是作业(Activity)与流程(Process)的不同层面。流程的下一层是作业。流程必须设计得一样,而具体的作业活动,则可允许个人创造性发挥。
现在的知识管理界,就在试图将知识管理和流程管理相结合。人们常常以为知识劳动者天天在创新,其实不是这样。知识劳动者60%~80%的劳动也是重复的,虽然这个问题直到今天才被谈论。既然有60%~80%都在重复,为什么不将这60%~80%固定下来,在剩下的20%~40%里创新?为了那20%~40%,让全部活动都从头做起,代价未免太高。
虫工木桥◇BOOK。◇欢◇迎访◇问◇
第71节:企业与管理(37)
所以,我们必须统一。我们的科学研究,也是先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然后,基于假设提出原理,最后再验证原理,这是科学研究的范式。工程研发也是如此。研发无非就两种模式:需求拉动与技术推动。一种是发现了需求,然后倒推,如何满足该需求;一种是技术推动,发现一个新原理,将之琢磨出来,看它能干什么。企业的大多数研发最后实际上是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的碰撞和结合。这两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几种相对来说比较共同的东西,将之固定下来。这种相对固定是在一个阶段。但是它和法律一样,这一轮没更改以前,人人都要照它做。一旦它被更改,就按照新的流程执行。所以,流程本身并不排除灵活性和柔性,流程与IT的结合就是提高应变的灵活性。
流程的重点是,如何让更多的能够被结构化,能够共享和反复使用的部分尽可能的结构化。否则的话,就不能共享和反复使用。现代组织慢就慢在这里,固化下来的共享的东西太少,而随意随人的部分太多。
模块化本身,就是一种基于设计流程的固化。流程模块化之后,因为接口设计得非常清晰,所以组织的业务很容易重构和外包。如果接口不清晰,即使将之外包了,拿回来还是对接不上去。所以流程就需要这样,流程内部的活动供人们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而活动和活动之间的连接必须标准。也就是说,组织可以设计成多个模块,但所有这些服务模块的接口都应当标准化。只要接口标准化,就很容易被集成和被重构。
这就好比变形金刚。变形金刚浑身都是模块。小方块的马赛克可以构成任何图形,只要元素足够小。组织里标准的核心业务元素究竟是什么?就是横向设计、研发、制作、销售、服务,纵向指挥、控制、监控。只要把这两个结合起来,所有的业务都能在这里找到位置,而且很容易复制。关键是什么?接口标准和通信协议。所谓接口要标准在组织管理里我认为就是价值观要统一,语言要统一,方法要统一,流程要统一,而且激励机制要跟上,不能跟员工讲一套,激励机制是另一套。
Cell就是对某一项产品和业务流程的封装
张新国:最近十年出现的管理理念Cell Management(细胞管理)在中国并没有很好地实现。但是,你到西方企业去看,到处都是Cell Management。Cell(细胞)就是对职能的一个更改,职能是将做同样事情的人放在一起组成一个职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