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捕鱼——从织渔网开始(第1/3 页)
织鱼网
我们下乡的山区,被誉为鱼米之乡。尽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国家面临困难,农村生活显得艰苦,但70年代后期,情况有所好转。暑假时,我和二哥每天晚上都会织渔网,这是我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方式。
“插四的网眼大,适合捕大鱼。”二哥一边教我一边说,手中的梭子带着鱼线在两手之间灵活地穿梭。很快就形成渔网的雏形。二哥是和当地同学学会的织渔网。记得有一次二哥从晚上织到天亮,一夜织成一片渔网,有几丈长。如果是插一小眼的渔网就要花费几天时间。
我们的网有大眼和小眼之分,根据网眼的大小,我们称之为“插一”、“插三”、“插四”,意味着网眼能插几根手指。织成的网几丈长,宽约一米五,上面绑着浮漂,下面绑着铅坠,每相隔一两尺,相对应的位置就要绑上浮漂和铅坠,这是我们捕鱼的工具。
“看好了,这是‘插四’的网眼,大而稀疏,最适合捕捞大鱼。”二哥一边示范,一边解释着。他的手指灵巧地操纵着梭子,鱼线在他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轻盈地在网眼之间穿梭。
二哥是从当地的同学那里学会织网的。这项技艺成为了当地农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得有一次,二哥从晚上织到天亮,一夜未眠,只为完成一片渔网。那片网有几丈长,宽约一米五,是夏日捕鱼的重要工具。
织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对网眼的大小、网线的松紧和网的形状有精确的控制。我们的网有“插一”、“插三”和“插四”之分,每种网眼的大小都对应着不同的捕鱼需求。小眼的网适合捕捞小鱼,而大眼的网则适合捕捞大鱼。
“这‘插一’的网眼小,织起来可费事了,得花上好几天时间。”我感叹道,看着手中的渔网,心中有些发愁。
织网不仅考验着我们的技艺,更考验着我们的耐心和坚持。每当夜深人静,四周只剩下虫鸣和灯下的身影,我和二哥依然坚持着手中的工作。我们的对话不多,但每一次交流都充满了默契和理解。
“累了就休息会儿,别勉强自己。”二哥关心地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兄长的温暖。
我们的家庭虽然简朴,但充满了爱和支持。每当我们织网到深夜,母亲总会为我们准备一些简单的夜宵,虽然只是一些粗粮和蔬菜,但那份心意却让我们感到无比温暖。
“你们俩真是辛苦了,快来吃点东西。”母亲的话语中充满了关切。
每当我看到手中的渔网逐渐成形,心中就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
“看,这片网快完成了,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兴奋地对二哥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家里已经有了好几片渔网了。
织网过程也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技艺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耐心、坚持和相互支持。
夏日的水库
夏日的水库,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金色的光辉随着水波荡漾。四周的山峦郁郁葱葱,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一些野鸭和各种水鸟自由自在的随处游弋,仿佛是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
我和二哥带着自制的渔网,来到了水库边。我们选择了一个水深适中、鱼儿活跃的地方,准备下网。大哥在一旁晒一会太阳,下水游一会很是惬意。
“这里的水色不错,应该有不少鱼。”二哥观察着水面,语气中带着几分自信。
下完挂子,二哥翻身从轮胎上滑入水中,像一条鱼一样在水中自由游动。他潜入水下,寻找着河蚌的踪迹。水面上只留下一圈圈涟漪,证明着他的存在。
一个邻居叔叔在远处看到了这一幕,急忙跑到我家去报信:“孩子落水了!”
妈妈听了,笑着说:“没有关系,他们应该是在潜水玩呢。”
邻居叔叔的表情有些茫然,因为在村里,很少有会游泳的人。而我们,却能在水里如鱼得水。
我们每次去下挂子,总是收获颇多。有大的鲤鱼、鲫鱼,也有小白鱼。夏日的水库,水面波光粼粼,山色倒映其中,美不胜收。我们在水边忙碌,享受着捕鱼的乐趣。同时也享受太阳浴的自然沐浴。
“看,这条鲤鱼真大!”我兴奋地叫道,手里提着一条活蹦乱跳的鱼。
二哥笑着接过鱼,放进桶里:“今晚可以好好享受一顿了。”
然而,捕鱼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我们经常要躲避水库管理员,他们有汽艇,一旦发现我们,就会没收捕鱼工具。
“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