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中心开张时,有员工70几个人,而到了年底就增加到了120人。这其中既有王石的老部下如第一位员工邓奕权,更多的则是新鲜血液。虽然平均文化成程不高,但成员构成则是五花八门,几乎各行各业的都有。这也为王石后来的团队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此为后话。
至于王石领导下的中心经营方法,王石的回忆是这样的:
“展销中心的经营手法同做玉米的空手道没有大的区别:先收内地需货企业货款的25%作为定金,然后向港商订货,按同样比例付款给港商,待货到深圳后,买方付清余款提货,收到款再付给供货商。关键是收取买家人民币,而付给香港的则通常是美金或者港币。展销中心的业务之一就是把人民币兑换为外汇,其开展业务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换取外币的能力,开张的头两个月,平均每个月换取港币500万元。”
显然,了解中国外经贸背景的人都明白外汇在改革开放初期进出口贸易中的重要作用。而当时的进出口贸易中企业间调剂外汇也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如来佛”是个什么人(2)
王石的队伍也没能例外。
2.起家就从贸易开始
虽然仍说自己的中心运作还是“空手道”,但此时的王石已在潜意识里开始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几个月后的秋天,王石主持的中心业务开始像深圳特区的经济建设一样,迎来了丰收的季节。而从北京一家公司低价调入的1000万美金外汇,更为中心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王石自己则称之为“天下掉馅饼啦”。
随着1000万美元到账,展销中心的经营态势随之攀高。一时间,公司开始大量进口录像机、复印机、放大机、电脑。一直为王石供货的香港仁达公司和冠都公司,也都为供应展销中心的订货满负荷地运转起来。
不久,王石领导的展销中心开始在广州和北京设立了业务代表处。这期间,王石也几乎直接面对了后来在中国房地产领域呼风唤雨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任志强。据王石回忆,在他的展销中心的办公设备源源不断销往北方时,一家名为“北京华远贸易公司”也南下珠三角,以黑马之态同当地公司“抢”起了货源,并租用军队货机以运输交货速度的优势迅速形成竞争之势。而推动这一切的“买卖手”,就是后来“北京华远的第二任掌门人任志强”。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一下,此时的王石也似乎或多或少地注意到了深圳房地产市场一片热闹的景象。如同他自己回忆所说,“在展销中心热衷以贸易实现原始资本积累的时候,深圳特区的几大集团公司已开始将兴趣点聚焦在罗湖区建造高楼大厦上。物业大厦、友谊大厦、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渣打大厦、亚洲大厦、特区大厦,一座座大厦工地灯火通明、打桩机铿锵。”
这种局面也与当时的大环境密不可分。
时间进入1985年,国家对计划外调汇和机电产品进口进行全面清理,银行也开始收紧银根,进口电子器材、影视器材市场不再热闹如昔,市场萎缩出现端倪,特区各大集团贸易业务的生意都冷清了下来。这也直接影响到了王石主持的展销中心。慢慢地,展销中心的销售对象也开始集中于“北京中央部委机关的电教部门、各地方省台的设备科、教委南方采购中心”上。王石称之为“三点一线”模式,即深圳本部调汇、进货,广州储运,北京销售。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对外汇的管制,对违规调汇行为、责任人侦察处置不断增多。王石领导的展销中心也未能幸免。一起“4000万美金调汇案”更被立为全国几大逃汇案之一。只是后来的结果表明,王石又是幸运的。
3.操弄“空手道”的知己
不久,王石结识了自己创业路上的另一个伙伴——陈宇光。而按王石后来的说法,陈宇光操做生意的手法,同他如出一辙——空手道,但却同样视“信誉”为生命。
只是市场的趋冷态势让王石的头脑不得不清醒起来,而珠三角仍有不少商家依然沉浸在供不应求的假象之中。
细心的王石又从市场的缝隙中发现了一线生机。他利用国务院机电办公室没有限制进口放像机的政策变化,很快新签了2万台的放像机合同。但也有其他公司看到了同样的机会。于是,同王石所签2万台放像机一起到货的,其实在7万台以上。王石再次感到了紧张。
怎么办?
王石要救市:“我口述一则声明:‘由于台风原因,本展销中心的放像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