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1/4 页)
○我希望这一天快点儿来到。
《作文三书》第九问(1)
○你以前说过,学习写论说文的人,要注意听人家怎样吵架。
□我这样说过吗?谢谢你有这么好的记性,我自己倒想不起来了。
○你的意见改变了吗?现在,你认为吵架对论说文有没有帮助?
□当然有帮助。吵架里头有文章。对我们来说,世上处处有文章,落花水面皆文章(○好鸟枝头亦朋友?)我们不需要对仗:好鸟枝头亦文章!
○昨天,我听邻居吵架,很有意思。一位李叔叔抱怨周伯伯不好,他说老周啊,你可害苦了我了。你告诉我王寿夫是个好人,我相信你的话,借了一笔钱给他,他现在说我没借钱给他,拉长了脸,不认账了。那位周伯伯说,我没骗你呀,王寿夫这个人很好。她太太的腿跌断了,行动很不方便,老王常常推着轮椅带她散步,太太要串门子,也是他管接管送。有时候太太发脾气,对他又打又骂,他也很能忍耐。
□这两个人吵架,对你有什么启发没有?
○我觉得他们俩讲出来的是两件事情,不是一件事情,一个讲的是对朋友的信用,一个讲的是对妻子的爱心。
□你很有见地,这两个人对“好人”的定义不同,一个认为“好人是对朋友守信用的人”,另一个认为“好人是能体谅妻子的人”,结果发生了这一场误会。当初你那位李叔叔听人家说“王寿夫是好人”的时候,应该问一句:你所谓好人是什么意思呢?你那位周伯伯说“王寿夫是好人”的时候,也该先注明什么样的人算是好人。
○这跟我写论说文好像有点关系。昨天,父亲教我读韩愈的《原道》,韩愈一开头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乎外之谓德。我一看,这个办法好哇!
□有些题目,你得会下定义才做得出来。我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开蒙第一本教科书是《三字经》,《三字经》第一行是“人之初,性本善。”读完《三字经》读《百家姓》,以后是《千字文》、《千家诗》,这就是《老残游记》所说的“三百千千。”有一天,天气很热,我们正在读书,院子里来了个卖樱桃的,大家一看见樱桃,琅琅书声马上低下来了。就在这时候,我们族里的一位长辈拄着拐杖来了,他大概是先跟老师寒暄了一番,然后就向我们全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来,他问“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谁能讲得出来?他说,谁能讲给他听,他就把院子里的一担樱桃全买下来,放在学屋里给大家吃。可是没人讲得出来。念过“三百千千”的我讲不出来,念过《论语》、《孟子》的那些学长也讲不出来。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困难是不知道什么是“初”,什么是“性”,什么是“善”,如果我们知道这三个字的定义,就能讲出一番道理来。
○这三个字,给“性”下定义最难。“初”和“善”比较容易。
□这三个字又以“性”最为重要,这个字讲不清楚,整句的意思也就很难清楚。
○下定义很难吗?
□我们都不是下定义的人,我们是接受定义的人,有时候我们可以做一个选择定义的人。
○选择定义应该很容易?
□也不见得,像“人之初”的“初”字就有歧义。有一部电影叫《人之初》,内容是人怎样在母胎之内形成,怎样生出来,初生的婴儿是怎样生活的,这是一种“初”。另外,我们管几万年以前的人类叫初民,他们过的是原始生活,这又是一种“初”。还有,他是现代人,他已经三十岁四十岁了,他的心思很复杂,每一个决定都转了七八个弯儿,可是他心意初动之时,他的第一个念头,他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冒出来的那一闪灵光总是善良的,这又是一种“初”。
○韩愈在《原道》里声明老子有老子的“道”,他有他的“道”,他的道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一脉相承的“道”,跟老子的“道”不同。既然彼此不同,为什么都叫“道”呢,换个名称不就省事了吗?
《作文三书》第九问(2)
□议论文使用的语文,比抒情记叙要抽象得多。你知道“抽象”的意思?
○我记得你说过,一把椅子只是椅子,一张床只是一张床,床和椅子合起来叫木器,木器比椅子抽象;木器和藤制的书架、铝制的书桌合起来叫家具,家具又比木器抽象;家具加上房子地皮股票,叫财产,财产又比家具抽象;比财产更抽象的,是物质;比物资更抽象的,是存在。
□好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