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1/4 页)
【第三十七章 番外】陈寿之着神医华佗
华佗的一生是个传奇;没有人真正知道和了解他;对他唯一的认识也只有流传下来的小故事;和他起死回生的医术。他甚至没有留下一本可供后人研习的医书。
在自己并不长久的生命中;他选择了云游天下、治病医人。
汉献帝义妹木柯可以说是唯一对他有所了解之人;《三国志》着作者陈寿曾经求访木柯;希望能从她口中得知华佗的一生;为他撰写一篇永垂史诗的传记。木柯只是讲了些大家都知道的故事给陈寿;关于华佗的生平事迹只字未提;他的出生;他的死亡;包括他的生活;陈寿都未打听出来。
在府外苦等三个月后;木柯命人给陈寿送去一封书信;信中这样提到:“一个人之所以会成为神话;会是传说的一部分;是因为人们无法清楚地了解他。木柯的师父就是一个神话;一个传说;先生又何必执着。”
陈寿将信件放在胸口处;离开木柯府邸。日后;《三国志》对华佗的生平讲述虽细致;内容却极少;只是写了他的一些成就和功绩;对他的日常之事只字未提;这也成为人们每每提到他都会好奇膜拜的原因;一个人的生活越是隐藏的深;越是让人着迷;亘古不变的道理。
两年后;陈寿对此耿耿于心;再次求拜木柯;希望探听些华佗之事;并向木柯保证;不会将听得的事情写入史书之中。木柯便给他讲了一个故事。陈寿听后更加痴迷于华佗;杜撰了笔名;为华佗写了野史小传。
木柯捧着小传细读一番;发现陈寿确实是个着书的人才;就将小传读给了夫君听。
华佗出生于一家大户;农田牲畜样样都有。他自幼熟读兵法;本想做一员征战沙场的谋士;却在十四岁那年改变了人生理想。
那日;华佗行走在田间小道;一女子提着竹篮从身旁走过。本来二人并无交集;奈何一阵风过;女子裙摆被邪风吹起;她扔下手中篮子慌忙遮挡。田间有好色之人吹哨调戏;女子半掩着脸羞愧移步。华佗的衣服突然披在女子身上;她感激看去;华佗已经提起地上的竹篮走在她一旁。
女子那时十三岁;母亲想要为她寻门亲事早早嫁了。女子虽没有什么惊世之才;却不愿这样了此一生。她从家中出走;做了惊世骇俗之事,去找了华佗。
她手中端着从地市里翻出的一本破书;连书名都不知;却想要读懂它。
她将书拿到华佗面前;请他教自己。为了有口饭吃,又在华府做了粗使丫鬟。
华佗见她有心;又肯努力;就一字一字的将那本书讲给她听。女子这才知道;自己握在手中的是一本春秋战国的医书;《内经》。
日后两人一同研习医理,《内经》里的奥秘博大精深,华佗看得津津有味;第一次将医理印入心中。
第二年春天;女子突发病症;华佗大体了解;同医书上记载的‘寒热病’病症相似。书中指出;需用银针驱除体内毒症。可是;行针在病人身上并非易事;若是刺中病穴而未能及时取针;病人则精气耗尽。若是未刺中病穴就将针取出;邪气则凝聚不散。精气耗尽会使病症加重而身体孱弱;邪气聚集不散则会引起痈疽(yong ju)之症;时日久了;都是死症。
那时的华佗对医理、医术根本不懂;也不敢胡乱动针;只得为女子请来大夫。
乡野大夫对付这种疑难杂症总是毫无对策;即使比照着医书救治;也没有那种技术。因此;女子之病被耽搁下来。试问天下得此怪病者;哪个不是因为行医者能力有限而被耽误;此些例子比比皆是,华佗这才暗下决心,从此有了行医救世的想法。
华佗即使日夜潜心研究;依然未来得及为女子医治;她就早早离世。走之前;她拖着病体逃离华府;满身的疮疤实在无法入目;她不想华佗见到她这幅模样;即使死去;也要他的回忆里是自己最好看的样子。
华佗在对木柯讲起这个故事时;总是哀婉叹息;女子之死;他归咎在自己身上。是他能力不够;是他没能保护她。木柯并不说话;华佗只是心里有了结;一个无法得到;却又曾经得到的结。
华佗研习医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他不想世间再有像女子一样的人;因为医者能力有限而丧了性命。
在他手中并不是没有死过人;‘神医’的形象只是日后人们对他的尊称;他一生之中救过无数人;也没救活过无数人;而每一个人的死都是他进步的开始。日后;他便潜心研究没能医治的疫症;决不让第二个人因此亡故。‘神医’就在这种神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