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3 页)
先王”偏重在时间上的久远,“明王”偏重在聪明上。
“事天明”,奉事上天就能晓知明白天之道。“事地察”,奉事大地就会晓知明察地之道。《周易·说卦》:“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因此古人认为,事父之孝道通于天,事母之孝道通于地。
孔子的意思是说,历史上的圣明君王,正因为奉事父亲能够尽孝道,所以奉事上天也能明察;正因为奉事母亲能尽孝道,所以奉事大地也能明察。这里面就是把父亲比拟为上天,把母亲比拟为大地,由此联观之推论之,从对侍奉人而至于奉事天地之道的认知。当然也可以由天地而反观于侍奉父母之道,形成双向的、互通的理路。
2。 长幼顺,故上下治。
《注》:“君能尊诸父,先诸兄,则长幼之道顺,君臣之化理。”
这是说,明王又在宗族、长幼之中,皆顺于礼,那么上上下下的人都会自化了,比如长辈与晚辈之间能顺畅,君臣上下之间能化理了。
3。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注》:“事天地能明察,则神感至诚,而降福,故曰彰也。”
“神明”,天地间一切神灵的总称。《周易·系辞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变,以通神明之德。”孔颖达疏:“万物变化,或生或成,是神明之德。”“彰”,彰明、彰显的意思。
这是说,奉事天地能够明察,那么神明会感应他的至诚,而彰显他的福分。这种福分的彰显,用常见的话来说,就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又如《疏》云:“神明之功彰见,谓阴阳和,风雨时,人无疾厉,天下安宁也。”
感应章第十六(2)
二、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1。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注》:“父谓诸父,兄谓诸兄,皆祖考之胤也。礼,君族人,与父兄齿也。”“诸父”,如伯父、叔父等。父死,称为“考”;父以上祖先通称为“祖考”。“胤”,后代、后嗣。礼,君王在(,宴会,宴请)请族人的时候,均以卑贱与父兄列齿也,那就是说尽管是君王,还要排列在父兄之下。“齿”,排列的意思。
这是说,所以即使是至贵的天子,也必定有被他尊敬的人,是说他还有父辈;必定有先于他的人,是说他还有兄长。孔子要天子行尊父先兄之道。
2。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
《注》:“言能敬事宗庙,则不敢忘其亲也。”
此说,宗庙祭祀要竭尽恭敬,不要忘记父辈的恩德。孔子要天子行致敬之道。
3。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注》:“天子虽无上于天下,犹修持其身,谨慎其行,恐辱先祖而毁盛业也。”
此说,修养自身,谨慎行动,害怕有辱先祖。孔子要天子行修身之道。
4。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注》:“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享于克诚,故曰著也。”“祖考”,祖先。“来格”,来临的意思。《疏》:“故能致敬于宗庙,则鬼神明著而歆享。”
“鬼神”,指先祖的神灵。“著”,这里是指鬼神来临附著,并进而享受祭祀的意思。这是说,宗庙祭祀要竭尽恭敬,祖上的鬼神也正因为孝子的真诚,才会来临享受祭祀。
5。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注》:“能敬宗庙、顺长幼,以极孝悌之心,则至性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故曰无所不通。”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孝悌能够达到至极,那么就会沟通神明,光辉照耀天下四海,无所不能通达了。
三、引《诗经》深化旨意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注》:“义取德教流行,莫不服义从化也。”
这是说,四方的诸侯,从西方、东方来瞻仰,从南方、北方来瞻仰,没有谁敢不服从周王朝的。意思是服从明王之义,从明王而化之。
此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此诗赞美周文王迁丰、周武王迁镐,对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片段原作“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哉!”意思是,当初武王在镐京建成了太学辟雍,诸侯从东西南北都来瞻仰,谁敢不服从周王朝。周武王真是个好君王!又古文本《孝经》“自西自东”作“自东自西”,可参见前文。
四、《感应章》的现代启示谈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