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孝的传统在漫长数千年的传承后,到了近现代便渐渐地衰退、衰败、衰落了。
历史呈现出鲜明的转变节点,让后人明晰地看到“孝道”的蜕变轨迹。这里也简略一说。
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对传统孝道的扫荡。有学者做出这样的分析:
这次运动对传统的孝观念有过一次大胆而猛烈的冲击,竟然出人意料地一度摧毁了孝的观念的存在基础家庭。洪秀全一再宣称:“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姊妹之辈。”按照这样的理念,在江南社会某些城乡拆散了家庭。他们将所有的人,无论父子、夫妇、兄弟、姐妹,按照男馆、女馆进行另外的排列组合。一时间,太平天国社会呈现出“父母、兄弟、妻子,立刻解散”的局面。父母和子女不仅平时“不容相通”,偶尔在街上相遇,也“只许隔街说话,万分伤心,不许流泪”。如此生活,是根本找不出什么孝的影子的。“这是近代中国社会乃至几千年的历史中唯一一次破坏家庭生活结构进而也猛烈地冲击了传统孝观念的雷厉风行的警人行动”。曾国藩曾说:“举中国几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天辟地以来名教之奇变。”(见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
2009年初,一个冬日的上午,笔者终于有机会来到广州花都的官禄()洪秀全故居参观。一进大门,便是洪秀全的青铜像,沐浴在冬日的阳光中。后面就是当初他亲手种植的龙眼树,在太平天国失败的那一年,此树曾被雷电劈成两半,可是没有死,奇迹般地活到现在,枝干崛兀,满目峥嵘。这里有洪氏宗祠,纪念祖德宗功;半月形池塘,映出丫山倒影。湖旁还有书房阁,据介绍洪秀全七岁在此读书,勤奋好学,“五六年间,即能诵读四书五经、《孝经》以及古文多篇,其他更自读中国历史及奇异书籍”。笔者突然想到,如果让后来的洪秀全再来谈谈对幼年诵读《孝经》的感悟,一定会有一番惊世骇俗、刻骨铭心的大议论了!难道不是吗?到后来,洪秀全的《幼学诗》又在讲孝悌了,从家道、父道、母道、子道、媳道、兄道、弟道按序排列出家规来。他的族弟洪仁也在教诲人们:“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钦定英杰归真》)历史留给人们深思!
其次,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也许可以说是对传统孝道的再一次大扫荡。既然要打倒孔家店,自然《孝经》、孝道一类都属于打倒之列了。关于新文化运动,今人研究很多,从吴虞、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一路说下来的话太多了,大家较熟悉,这里也不再多评论了。只觉得张依萍《枕上随笔》有一段*,或许可以让大家感受一下当时“五四”时期的社会氛围:
那时的青年,大家嚷着反对家庭,反对宗教,反对旧道德、旧习惯,打破一切的旧制度。我在南京暑期学校读书,曾见一个青年,把自己的名字取消了,唤做“他你我”。后来到北京,在北大第一院门口碰见一个朋友偕了一个剪发女青年,我问她:“你贵姓?”她瞪着眼看了我一会,嚷着说:“我是没有姓的!”还有写信否认自己的父亲的,说“从某月某日起,我不认你是父亲了,大家都是朋友,是平等的”。
这段话转引自周策纵的《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一书,年轻人读了觉得好刺激,好新鲜!经过“*”的人,觉得似乎好熟悉,一点儿也不陌生;因为此后数十年掀起的“*”,不也是这样,甚至更有甚者吗?在一片“破四旧”、“造反有理”、“批孔”之中,孝的传统再一次被大扫荡。
不过历史很有意思,自有运行的规律。今天孔子学院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办了,孝子评选在许多城市开展,孝文化在逐渐升温。
老子说:“大音希声。”历史无语,历史却又无声胜有声地面对着一代又一代人。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孝经》的作者之谜(1)
《孝经》在流传和研究中,人们始终有个疑问:是谁撰写了《孝经》?
其实人们只要读一读那些留下来的历史材料,每个人都会发生同样的疑问。比如:
权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
此则记载有几个信息:(1) 曾参与孔子的年龄比较。(2) 孔子把曾参看做是能通晓并传布孝道的最合适人选。(3) 于是孔子选定了曾子,专门传授了孝道。于是,撰作了《孝经》。但是,我们马上会发现一个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