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部分(第1/4 页)
的跟朱斌接上了头,然后以闪电般的速度缔结了一系列的矿产换武器和贷款、工业设施的协议,并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足足一个团72架特遣舰队换代不用了的p…21a战斗机,随后是一大堆用不上了的老式德国造105mm加农炮和博福斯造75mm野炮、山炮。
这仗没法打了,老蒋借坡下驴,仅仅僵持了不到半个月,就草草的收场。闹得沸沸扬扬的“两广事变”各方出动了近90万大军,一枪没放的收场,简直荒唐可笑!
另一边,工作效率神速的工程兵团仅用了一个月就把航天基地的地基给打起来,并首先树立起一座二十米高的楼架,炮台和军事基地、防空基地等全部粗粗设立后,就忙不迭的将一枚组装完成的直径550mm、长10。6米的探空火箭运了来,经过反复检查和调试之后,终于到了放手实验的关键时刻。
8月15日,天气晴好,清晨只有微微的凉风,高空中一望无边,连云彩都稀罕。设立在近海上的观测船和地面观测站全部部署到位,一艘飞艇升上三千米高空稳住身形,另有两架装载有复杂电子设备的四引擎大型运输机攀升到一万米高度缓缓地绕飞,一切准备就绪。
足足两百多人的火箭推进实验室成员几乎全部到场,包括特斯拉在内都挤在了临时设立的发射中心内,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上百台十四寸的显示屏。正中央,年轻的冯。布劳恩兴奋的微微颤抖,同时有点紧张的时不时抬眼看站在不远处的朱斌。
时间指向上午6点23分,王恸山从外面进来,朱斌低声问:“周围警戒都安排好了?”
王恸山淡定的点下头:“全部部署完毕,五十公里半径内没有可疑的人存在。”
“好。”朱斌回头示意设计团队的中方头头束星北“开始吧!”
束星北老大不小的人了依旧风风火火,兼且不怎么在乎规矩,当下也不客气,回头冲叶企孙和冯。布劳恩吆喝一声:“各部门注意,‘s1型探空火箭’发射倒计时,正式开始!”
第364章 探空火箭(二)
s1型探空火箭,是迄今为止他们制造出来的最大一种火箭,总重量近2吨,上下分为两级。【看】【 書】【吧】下级为双基液体推进器,主要是用过氧化氢和煤油为燃料,驱动液氧煤油发动机在极高的压力和温度下工作,提供强劲的动力,保证火箭能以极高的速度起飞。
上一级是固体推进剂发动机。整个火箭壳体主要由无磁性的超轻高强度铝合金锻压制成,外层覆盖耐高温的玄武岩纤维,气动外形都经过飞船智脑的反复模拟演算,保证一帮科学家们计算出来的数据准确可靠。
内部关键部件燃烧室和喷管,一个需要承受高达102~2x107帕的高压力,一个要耐住25003500度的高温,这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难以实现的巨大瓶颈,顶多有德国人、苏俄和美国人勉强能凑合出来,但要想搞得足够大,使发动机工作时间足够久和足够稳定,那就只有朱斌这里才有保障。
从全世界忽悠来那么多科学家,朱斌又是打着“世界和平”的幌子,当然不能一个劲的发展武器,他刻意的让人分成两个主要组,一组负责固体发动机的,首先为他完成了火箭筒、火箭弹、火箭炮和初级导弹的研究,最后顺理成章的推演到尺寸足够大的探空火箭上前期不是没搞,但那些直径不到300mm的单级固体推进器探空火箭的飞行高度有限。很难超过五十公里。远远不足以他们完成大气物理、空间物理、天体物理、气象、光学、电磁学等等方面研究的需要。
另一组则在前者基础上,首先开发成功了比较安全的鱼雷,从内部结构上说,先进的鱼雷实际上就是一枚火箭的雏形,除了需要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或者机械能,最后由螺旋桨完成推进工作外,其他的高强度耐压外壳、战斗部、制导部、燃烧室、推进剂布置等等都差不多,要是最大的区别,在气动布局上,一个遵循流体力学。一个遵循空气动力学多一点而已,甚至鱼雷某些技术方面比简单的火箭更为复杂。
可以说,凡是能制造出优秀鱼雷的国家,技术上制造火箭都没什么问题。反过来能造火箭的国家,却不一定能搞得好鱼雷。
鱼雷成功之后,顺理成章的开工更大尺寸的玩意,并且液体推进剂和燃烧室、发动机、喷管、壳体等材料也都搞得差不多了,而火箭各种顶部仪器组件也随着世界级的开发团队到位之后迅速拿出产品,真真正正能进行科学实验的探空火箭自然就出来了。
基于成熟的主体结构、技术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