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页)
我路过凤凰,带去了那个在异乡的女孩子的问候,蜡染师傅很感动。尽管她与他我都不认识,只是偶然碰到了,受了个托去探望一下,问候一声。作为一个过客,看到了这样的结局,心中总是觉得高兴。
还有那坐在城墙上抽烟的人,那孤独漫步在巷子里的人,那骑着单车一串铃声飘过小城的人……一切,一切的故事发生又过去了。
夜色既深,明天,某人的旅途又重新开始。那么凤凰,又将成为一个记忆,过去。
我们这飘渺的浮生
好像这黑夜里的酣梦。
前也是睡眠,
后也是睡眠,
来得如飘风,
去得如轻烟。
来如风,
去如烟,
眠在后,
睡在前,
我们只是这睡眠当中的
一刹那的风烟。
——郭沫若《凤凰涅槃》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雪融化的力量(代序)
云也退�发帖时间:2005�11�3020∶09∶00
又一个暖冬不出所料地降临,正是“闲闲书话”精选文集编定之际。当初经由众多热心朋友选编、现又作过增补、修订的书稿终于确定了下来,除了把浑身的疲惫倾吐在一个博客日志里之外,我也想不到有什么可做的了。
都说网络的力量不可任意忽略也不可太过当真,自2003年1月受荐上任版主到现在将近三年,对中文BBS以及网络交流的先天局限我是多有体会,逐渐清除了锐意进取的幻想,却越发珍视这别有洞天的所在。在每天人流量数十万的天涯社区,“闲闲书话”的履历上没有衰落,没有红极一时,也一直没有背离过开版的初衷。这就够了。西西弗版主当年诠释的论坛定位——“交流书及与书有关的故事”——给界面定了一个温和的调子,正是暖冬晨雾那样的感觉。
柏拉图曾说书就像肖像,人们会把它们看作有生命的,但向它们提问时却得不到回答。于是古希腊大哲赋予对话以延伸性的功用,冀求以此补充静态的书的不足。数千年后,书的地位依然无可取代,而对话的形式则历久弥新。“书话”一直以来聚集着的都是对书寄予厚望的人,愿意一同分享读书乐趣的人,尽管分享所习用的方式,当初和现在多少有些不同,但是上好的文章总是络绎不绝,我自己回头检看在论坛发的最早的几个帖,包括关于帕斯捷尔纳克、雷巴科夫、卡赞扎基斯等人的书的阅读笔记,除了很快结识了若干同好之外,纪念意义已经大于文本本身的含量了。而在编选这一卷《闲读中西》的时候,我也发现可选入的资源太丰富,所谓“遗珠之憾”,实在是憾莫大焉。
在论坛里,《百年孤独》可能是被谈论次数最多的外国小说,而中国现当代小说中怕以《平凡的世界》、《围城》为最。完美的《百年孤独》是个说不完的话题,无法想像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力量,能让这么多人到论坛来叙说心得,寥寥数语或长篇大论,更有惊人的写作引用率。相比之下,莫利亚克的《黛莱丝·黛克茹》适合从直觉进入的带有性别色彩的阐发,聚斯金德的《香水》适合由扣人心弦的情节打开视野,而评论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则绝对需要深厚的智性底蕴。《平凡的世界》是个不甚完美的传说,有关其经典地位的成因,本身就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或多或少地牵动着主要年龄段里的读书网友的情结,写出文字长短不论,皆富含着历日月而不坠的真性情,本卷中选收的谈流沙河、史铁生、钱钟书以及中国古典文学的文章,亦莫不如是。
在为这些文字征求作者授权的时候,我仍能体会到这些朋友对论坛的依恋。方今媒体上的各类书评,一则广告化色彩浓厚,新书推介等同于资讯的扩充;二则谈书论书的文字受老三段体流毒不浅,写来骨瘦如柴,了无生气。而论坛里的书评,往往因了作者对论坛之感情而格外滋润,戴新伟、孟庆德、小奚奴、程蝉……不由人不赞叹,需要什么样的胸襟才能写出他们那样清洁、涤净烟火气的文字?重观点、轻论证的特点令网络出产速朽的文字,非有交流的诚意、阅读的品位和修养,不能使作品得到恒久的价值。让我欣慰的是,我们的论坛一直在源源不断地迎来隽永的佳作。
暖冬时节跟一位新来的朋友网聊,又一次听见“某某某好久没见了,我可喜欢他(她)的东西”之类的话。这些话坚定了我的愿望:一定要尽快让那些堪佐证论坛价值的文字留存长远,他们不为稿费和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