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部分(第1/4 页)
因此,中国从六十年代中苏破裂开始,对装甲兵以及反装甲武器装备给予高度重视,高层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亲自领导和布置相关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发展,这其中仿制苏联的RPG—7的69式火箭筒;参考从珍宝岛缴获的T—62坦克研制的69式坦克;
乃至前不久卢嘉栋主持研制的80式自动榴弹发射器;刚刚定型命名的81式便携式火箭筒。以及还在不断改进中的新式52倍口径155mm榴弹炮,最终的任务目标无不是为了参与抗击苏联大规模入侵的反装甲作战。
虽说由于高层的重视,以及全体军工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尤其是卢嘉栋领导研制的几款武器装备的陆续定型装备部队,使得中国在反装甲作战领域有了长足进步,但缺陷也十分明显,特别是中**队的装甲兵部队,所装备的是落后苏联近二十年的战后第一代坦克59式。
尽管中国从没有间断过对坦克等装甲车辆的研究和发展。但限于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经验能力,始终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要不然也不可能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开展全国范围的旨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备战备荒工作,究其根本还是中国的常规力量薄弱,特别是装甲机械化集群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亦或是战术应用和训练水平乃至相关经验。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尤其是在坦克的技术水平上,苏联基本上以十年为一个周期,便将苏军的装甲机械化集群更新一次,从二战大批装备的T—34/85系列,到堪称经典的T—54/55系列;从驰骋中东的T—62到神秘强大的T—64的服役;从平衡发展的T—72到正在加紧研制的T—80。
从战后到现在短短的三十几年的时间里。苏联的坦克已经甩出中国几条大街,即便是最近十几年中国与西方关系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快融入世界的步伐,通过引进、合作或是独立研发,中国在坦克装甲方面也是在奋起直追,当下的新式坦克项目虽说是对外合作项目,但其中也不乏军队和高层对坦克装甲车辆方面的技术追赶的心切和希望。
可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虽说现在奋力在追赶,相关的坦克研制型号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可真正能成行并最终被部队认可且正式装备的,可谓是寥寥无几,更何况当下国家政策已经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经济建设成为国家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核心要旨。
军队和军工部门要经受一段漫长的“忍耐”期,因此,可以预见今后将有相当多的坦克研制型号将会被迫下马,即便是勉强保留下来并最终研制完成,部队也会因为经费问题,而无法大规模装备,所以可期的时间内老式的59式还将是中国装甲机械化部队的主力型号,苏联的装甲压力在短时间内依然无法改变。
可有了刚刚测试使用的新式100mm穿甲弹就不一样了,之前老式的59式坦克可能在五百米以内都无法击穿T—72等苏制先进坦克的正面装甲,在战场上只能采取装甲游击战,采取隐蔽、埋伏或突袭的方式打击这些坦克相对薄弱的侧面或后部装甲,要不然凭着59式坦克的性能,在T—72等先进坦克面前连肉搏冲锋的资格都没有。
然而一旦装备了新式100mm穿甲弹的话,即便是59式这样的老式坦克都有可能在千米左右的距离对T—72构成致命杀伤,尽管在其他相关技术上依然无法赶超,可仅此一项就可以让中国装甲兵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及更为灵活的战术应用,也由此在未来的战争中有了更为坚实的底气,更何况这样的弹药再昂贵也不可能赶得上坦克,所以也适于大规模装备,如果真的实现的话,那对中国装甲兵战斗力将会有一个极为明显的提高!
正是看到这样的战术应用价值,在场的众人才对这款威力强大且适用性极强的新式弹药赞不绝口,甚至都超过了之前对复合装甲的赞许,毕竟要对老式坦克进行装甲的改装,那难度和成本可比单纯装备一款威力强大的弹药不知道要多出多少。
而且这样的装甲还抵不过新式反坦克弹药轻松的一击,所以,刚刚还对复合装甲赞不绝口的众人转眼间便把这块一个小时前还硬如金刚的铁板彻底遗忘在角落里,连带着之前被人众星捧月一般围在中央的复合装甲的主要研制者朱海峰和秦景斌也被丢到一旁,好像成为空气一般被人视而不见。
面对此情此景,无论是朱海峰还是秦景斌心里都如同跌入谷底的冰潭之中,原本的希望,喜悦的期待,心存的梦想,都在这一刻被冰冷的寒意冻结成冰,进而被人用铁锤一个接一个的无情敲碎。
对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