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部分(第2/4 页)
入流的小官,原来有一位防御使的,名叫周美也是光化军的指挥使,哪曾想,前日忽然失踪了,连光化军知军韩纲都不知道其去向。
知州韩绛在西北同党项人交战时,就吃过这样的亏,被贬邓州也是因为自己的用人不当,如今又碰到类似的事,他赶紧跟通判韩宗彦商议,决定重新任命一位防御使,担起保护邓州安危、维护治安、缉捕盗贼之职。
可是,这人选还没定呢,光化军那边便打了起来,探马才派出去,知光化军的韩纲便逃了过来,就是逃进了邓州,带着不到十骑的人马。
追究其原因,才知道指挥使周美暗通李铁枪偷袭光化军驻地乾德,拔了城。
这笔糊涂账周美算是背定了,韩纲是这么说的,韩绛也深信不疑,因为没有别的可能乾德城会被反贼李铁枪轻易的拿下。
光化军一出事,韩绛也急了,心说唇亡齿寒啊,光化军在南,与邓州一衣带水,不知李铁枪等人会不会追杀过来。
通判韩宗彦也非常担忧,于是跟韩绛商量着赶紧派人去西京河南府求援,邓州兵少不到一千人,贼人若是真的来了恐怕难保。
韩绛也正有此意,赶紧命信使连夜上路,飞奔河南府。
其实,韩绛也吓糊涂了,早忘记河南府前些日送来过书信说朝廷的平乱大军即将开赴邓州,请他做好准备。
从南阳县到穰县有两条官路,一南一北。
赵泽大军走的是南线,那个邓州府的信使走的是北线,因此谁也没看着谁。
两个时辰后,邓州城下忽然来了一支骑军。
望着高悬的吊桥,结冰的城头,不由得松了口气,片刻后,一满身是雪的将官来到吊桥前,高声喝道:“朝廷平乱大军到此,速速放下吊桥,打开城门!”
此时,城头上正好有一队巡逻的士卒路过,听说是朝廷的人马到了,赶紧答话:“等等啊,这就去通知韩大人,稍等片刻!”
两个时辰前,韩绛大人亲手修书一封让信使送去河南府,此时,正跟通判坐在一起说光化军的事,韩纲跑到了他们这,该怎么办,让他帮忙负责此地的城防,还是等河南府传出消息再说,还未最终确定。
“光化军丢了,韩纲这罪过可不小”通判韩宗彦抱着茶壶取着暖,悠哉在吃了一粒花生。
“那,就让他先歇着吧,咱们可别惹祸上身”韩绛也抓了把花生。
“恩,如此甚好!”
正在这时,门口的官差来报:“大人,朝廷的平乱大军来了!”
韩绛和韩宗彦一起站起身,惊讶地望了过去,心里七上八下的,也不知道是信好,还是不信好。
半个时辰后,邓州城的吊桥终于放下了,城门也打开了。
临时从教坊司赶来的钧容直正在城门口处,吹吹打打,百姓是一个没有,因为风雪太大了,没人愿意在这样的天气出门看什么大军进城,只有知州韩绛、通判韩宗彦,两个当地的高官率领着本地大小官吏几十人,顶风冒雪地出城相迎。
“啊,杨校尉,辛苦了,请,快进城吧!”韩绛穿着一身棉袍立在风雪中,皮笑肉不笑地说着。
“不敢当,本官奉命为赵大人开路,估计还有两刻钟大队人马就到了,我再等等!”
杨文广跳下马后,立在吊桥前,身后是三百人个随从,这三百人可不是神卫军,而是他天波杨府的看家护院,此次随杨文广出征也是*的意思,杨家要借此一战重振昔日威风。
希望杨文广能够继承杨老令公的衣钵成为第二个杨无敌。
邓州的官员一看这位将官也是不懂变通的主,心说这回可倒霉了,冻着吧,等那个赵大人来了就好了。
19。接风宴
早在韩琦的平乱大军离开汴梁前,苏素私下里向仁宗陛下推荐了一种新式的交通工具,那就是新一代的木牛流马。
遥想当年诸葛孔明先生造此物是何等的威风,可是年头久了,好多东西都失传了,连制造木牛流马的技术都失传了,幸亏赵泽、苏素的出现,才弥补了这一历史空白,并开辟了宋朝摩托化军队的先河。
全新的木牛流马不靠腿走路,取而代之靠轮子,四个黑乎乎的轮子,上边刻有纵横的凹槽,摸上去很怪。有人说那轮子是石炭造的,有人说是木头造的,还有人说是渤海产的一种黑晶石造的,总之,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是准确的。
先不管朝中的众位大臣对这一新生的载具有何看法,起码仁宗陛下是大力支持的。
因为木牛流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