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见烽火连忙带兵前来。看到诸侯们乱哄哄的样子,褒姒终于笑了,史称“烽火戏诸侯”。后来,被废的申皇后的父亲带兵攻击镐京。烽火再燃,诸侯却以为还是周幽王的玩笑,没有人带兵来救,以致镐京被破、周幽王被杀。后来大臣们拥立被废的太子直臼继位成为周平王。周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由于洛阳在镐京的东面。历史上将迁都前称的周朝为“西周”,其后称为“东周”。经此一乱,周王室的权势大不如前,逐渐变成了一种名义上的存在。
一鼓作气是曹刿
一鼓作气:
曹刿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当齐国要进攻鲁国时,曹刿主动晋见鲁庄公为其分析局势,被委任为谋士。后来双方在长勺展开决战,面对强大的齐队的进攻,担任谋士的曹刿没有命令鲁国军队立刻展开反攻,直到挫败齐军三次进攻后(古代军队以鼓声作为进攻的命令,齐国进攻三次,敲了三次战鼓),才命令敲响战鼓进攻。鲁国军队将齐国军队击败后,曹刿仔细观察了齐军的旗帜和战车的车印,才命令鲁军追击。胜利后,鲁庄公询问曹刿为什么要在齐军敲了三次鼓后才进攻,曹刿解释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语出《左传》,意为:第一次敲鼓进攻,士气是最足的,再敲便会变弱了,第三次敲士气已经低落。敌人士气低落时我们士气正高昂,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老马识途挽桓公
老马识途: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次管仲随着齐桓公*北方的孤竹国。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由于没有向导,大军在沙漠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归路。如果时间一长,给养就会发生困难,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后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战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引导大军走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齐国大军紧跟着这些老马行进,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相关知识
《春秋三传》:
《春秋》是一部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史,曾经过孔子的修订。《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的史料价值很高。《春秋》最初有一万八千多字,现存的版本则仅有一万六千多字。《春秋》遣词井然有序,但文字却过于简洁。因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了。这些书籍对《春秋》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被称为“传”。其中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谷梁喜的《春秋谷梁传》(简称《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被一同列入儒家经典。《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还有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两书均是以《春秋》经文大义为主要内容,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两书的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一般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西周分封制度:
西周秉承商制,将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天子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则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成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借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接受周天子的册封和礼器,对周天子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要随周天子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如果诸侯间发生了争执或冲突,由周天子进行调解和处理。周天子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简称为天子。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天子的命令。对于不尽义务或反抗的诸侯,周天子有权进行处罚乃至征讨。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偏小,多不世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五
正 文
文公三舍谢楚恩,弦高献牛免国丧;
庄王一鸣惊天下,晏子论橘议楚风;
孙武斩妃练女军,勾践卧薪苦胆尝。
释 义
文公三舍谢楚恩
退避三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