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第3/4 页)
旧文,遂贻《春秋》家无穷之弊。蔡绦《铁围山丛谈》载鹿溪生黄沇之说曰“今时为《春秋》者,不探圣人之志,逐《传》则论鲁三桓、郑七穆,穷《经》则会计书甲子者若干、书侵书伐凡几”
云云。沇从学於陈瓘、黄庭坚,其授受尚有渊源,而持论业已如此。盖皆沿复之说也。鹏飞此书,亦复之流派。其最陋者,至谓《经》书成风,不知为庄公之妾、僖公之妾,付之阙疑。张尚瑗《三传折诸》,讥其臆解谈经,不知《左氏》有成风事季友而属僖公之事,不值一噱。颇为切中其病。然复好持苛论,鹏飞则颇欲原情,其平允之处亦不可废。寸有所长,存备一说可矣。
△《春秋或问》·二十卷、附《春秋五论》·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吕大圭撰。大圭字圭叔,号朴乡,南安人。淳祐七年进士。官至朝散大夫,行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国子编修、实录检讨官、崇政殿说书,出知兴化军。尝撰《春秋集传》,今已散佚。此《或问》二十卷,即申明《集传》之意也。大旨於三《传》之中多主《左氏》、《穀梁》,而深排《公羊》。於何休《解诂》,斥之尤力。考三《传》之中,事迹莫备於《左氏》,义理莫精於《穀梁》。惟《公羊》杂出众师,时多偏驳。何休《解诂》,牵合谶纬,穿凿尤多。大圭所论,於三家得失,实属不诬。视诸家之弃《传》谈《经》,固迥然有别。所著五《论》,一曰《论夫子作春秋》,二曰《辨日月褒贬之例》,三曰《特笔》,四曰《论三传所长所短》,五曰《世变》。程端学尝称五《论》明白正大,而所引《春秋》事,时与《经》意不合。今考《或问》之中,与《经》意亦颇有出入,大概长於持论而短於考实。然大圭后於德祐初由兴化迁知漳州,未行而元兵至。沿海都制置蒲寿庚举城降,大圭抗节遇害。其立身本末,皎然千古,可谓深知《春秋》之义。其书所谓明分义,正名实,著几微,为圣人之特笔者,侃侃推论,大义凛然,足以维纲常而卫名教,又不能以章句之学锱铢绳之矣。
△《春秋详说》·三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家铉翁撰。铉翁号则堂,以荫补官。后赐进士出身,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事迹具《宋史》本传。是书末有龚璛《跋》曰:“至元丙子宋亡,以则堂先生归,置诸瀛州者十年,成此书。自瀛寄宣,托於其友潘公从大藏之。”
今考《宋史》本传,称铉翁在河间,以《春秋》教授弟子。河间即瀛州也。又铉翁《则堂集》中有为其弟所作《志堂说》,称:“余自燕以来瀛,卒《春秋》旧业,成《集传》三十卷。”篇末题“甲申正望”。甲申为至元二十一年,上距宋亡凡十年。与璛《跋》十年之说合。下距元贞元年赐号放归复十年。与璛《跋》成书於瀛之说亦合。惟铉翁自称《集传》,而此曰《详说》,或后又改名欤?其说以《春秋》主乎垂法,不主乎记事。其或详或略,或书或不书,大率皆抑扬予夺之所系。要当探得圣人心法所寓,然后参稽众说而求其是。故其论平正通达,非孙复、胡安国诸人务为刻酷者所能及。其在河间作《假馆诗》云:“平生著书苦不多,可传者见之《春秋》与《周易》。”盖亦确然自信者。今惟此书存,其《周易》则不可考矣。
△《读春秋编》·十二卷(内府藏本)
宋陈深撰。深字子微,平江人。尝题所居曰清全斋,因以为号。朱彝尊《经义考》引卢熊《苏州志》,称深生於宋。宋亡,笃志古学,闭门著书。天历间奎章阁臣以能书荐,潜匿不出。考郑玄祐《侨吴集》有深次子植《墓志》。据其所称,植以至正二十二年卒,年七十。则植生於至元三十年癸巳。又自称长於植一年,少於深三十馀年。则深之生当在开庆、景定间。宋亡之时,仅及弱冠,故至天历间尚存也。所著有《读易编》、《读诗编》,今并未见。惟此书仅存。其说大抵以胡氏为宗,而兼采《左氏》。盖左氏身为鲁史,言必有据,非公羊、穀梁传闻疑似者比。自宋人喜以空言说《春秋》,遂并其事实而疑之,几於束诸高阁。
深所推阐,虽别无新异之见,而独能考据事实,不为虚憍恃气、废《传》求《经》之高论。可谓笃实君子,未可以平近忽之矣。
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
○春秋类三
△《春秋提纲》·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旧本题“铁山先生陈则通撰”。不著爵里,亦不著时代。其始末未详。朱彝尊《经义考》列之刘庄孙后、王申子前,然则元人也。是书综论《春秋》大旨,分门凡四:曰《征伐》,曰《朝聘》,曰《盟会》,曰《杂例》。每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