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第1/3 页)
仲武笑答:“昨日归来,太晚了些,就没来看萦姐儿了。好玩意儿多着呢,我叫人送去你屋子里了,免得被他们看到,又给你抢没了。”
原来这是徐守中与温容的头一个女儿,徐萦。她与仲武投缘。惯常与他十分亲厚。便是仲武弃武从商,时时在外,不得常见,亦不影响两人亲近。
仲武抱了萦姐儿来到亭中。一众亲戚好友的儿女们皆在此耍闹。陈昌明的长子沈文浩已有十来岁,他见到萦姐儿,拧了一下眉,道:“下来吧,这么大的人了,不好叫人抱。”
萦姐儿嘟了嘟嘴,转过头去不理他。
仲武哄着她下来,便见自己的大儿笑嘻嘻的抱了一捧花过来,将昌明的小子挤开,把花塞进萦姐儿怀里。
“萦姐儿。过来,我带了好玩的给你。”
仲武瞧着自己的儿子拉着萦姐儿远去,一大一小两个人,形影相偎,轻声耳语。灿烂的春光里。那两个人的背影恍若记忆中的影子。他有些怔楞,心道,原来自己却是老了么。
仲武摇头回屋。堂屋里宾客甚多,济济一堂。
自己一家人到的甚齐,伯文难得的回了趟家,拖儿带女也过来了。徐府这边亦是如此,守礼回了临安。早两日便赶了回来。徐显之与自己同行,亦是昨日同时到家。远嫁临安的瑾娘携夫带子归来。本地的玉娘婉娘娥娘,近在身旁,更不用提。
那边老夫人徐夫人十分欢喜,正与自家的老父老母说得高兴。
张夫人满足的叹气道:“如今可是好了,守中两儿两女。各个可爱的紧。您的心可安下来了,尽等着享福吧。”
徐夫人笑着应了,又道:“可不是,守中如今顺畅了,亲家也可放心了。”
张教授捋了捋胡须。心中万分感慨,只轻轻的点了点头。
那边郎君们说的开怀,不时有“海上”“商船”“澉浦”“市舶司”“高丽”“大食”等字眼。
外头又有喧哗,老夫人忙唤二郎:“你快去瞧瞧,可是大郎回来了?说好今日到家,一屋子都等着他呢。今日洗儿会,他这个老子倒还在路上!”
屋内众人顿时开怀。
今日可不正是守中的次子满月,他在合肥任所,尚未见得一面呢。
二郎忙忙的出门一看,却是庄上人家来给主家贺喜。他忙安排着进来,叫人倒茶接待。一时又有街上邻舍,陆陆续续来恭贺。二郎不妨有这许多人来,一时手忙脚乱,又使了人去告诉里边徐夫人,又叫李元娘告诉厨房里多做几桌席面。
原来大乱三年,徐府仁善,回头沟容纳了县中许多人口,救济了许多户人家。人家已是感恩戴德,不知如何回报。
战乱之后,徐家的少夫人归来,更是大刀阔斧,想尽办法购得粮种,由他们赊购,方才度过难关。更别提徐家毫不藏私,度过难关之后,引着众人种冷水香,种麦子,养牲畜,制火腿。临安市面上,清平的冷水香新粮一出来,可是纷纷抢购。那河边的大磨坊,日夜不停,压的细白的面,刚从磨盘上下来,便被送往临安。去临安的官道上,一车一车的,鸡鸭肉类,送个不停。去岁的火腿,竟然还叫人卖到海外去了。
如今的清平县,便是县令,也时时要找徐府商议县中事务。
说到县令,那边青轿一顶,衙役开道,可不就来了。
徐府大郎正五品的武将,六郎从六品的文官,徐家在清平如此名声,他今日不来,可是说不过去!
一时宾客齐聚,只等守中归家,便可行礼开宴。
厨房里一应物事齐备,只等主家一声吩咐,便可上菜。
老夫人看了几回天色,外边日头正耀眼,应该快到午时了,也不见守中归来。她也不急,这个儿子,守中等得辛苦,便是拖着众人,等他一等,也没有甚么。
她笑眯眯的对张夫人道:“亲家,不如你去里面瞧瞧你外甥,跟守中一个模样呢!”
徐夫人听到说自己的孙儿,早已心中痒痒,只客人再此,不好离开。如今她听到老夫人开口,喜滋滋的便应声起来,携了张夫人欲往里去。
不料她刚一起身,院中那头守中带了靖哥儿,大步流星进来。
屋中众人看见,忙起身相迎。
守中风尘满身,精神却好,素来严肃的脸上也带了些许微笑。较以往中柔和许多。
徐夫人待他与众人见过礼,方笑道:“礼见过了,你快回屋去看看儿子吧。”
守中一笑,也不客套。转身回了自己的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