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这个颠狂少年有一种堕落的幸福。肆无忌惮地打人,*妇女等等行为说明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这令我多少想起了《猜火车》中青皮等人。
亚历克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坏人呢?影片中没有说,这多少令我想起一部片名,叫《坏血》,法国片,也许坏真是天生的吧。
亚历克就是这样一个天生的坏蛋,但看着他的坏,人们确有种冲动。坏虽然不好,但坏得张扬则是一种幸福了。于是,这极有艺术天份的坏人形象几乎是百年不遇的。
近似于舞台感的黑色幽默在库布里克的镜头下显得是如此的意料之中,比之《刺秦》中那种类似的舞台表演风格要顺畅了许多。
坏人的标志有两个方面,暴力和性。
性是与生俱来的,那暴力呢?暂且搁下,因为暴力这东西真的不好说。
回过头来看亚历克与同伙们的龌龊,一曲歌剧将这种分歧张扬开了,亚历克坏可以,但绝不能坏得这么有艺术感。于是,他遭到了同伴们的唾弃。
这时候,亚历克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就是对同样是坏人的同伴们使用了暴力,于是他为此付出了代价,被判了14年。
看来坏人与坏人也是不一样的,尤其当亚历克出狱后,两个同伴竟然身穿警服,这种对坏的解释当然赋与了坏的社会意义,亚历克的天真的暴力行径多少显得有些苍白,当然,其艺术表现性独特的个性还是极富创意的。
进了监狱,亚历克为了获得减刑而接受了新疗法。
这时候有两个人的戏份虽然不多,但作用很大,一个是狱长,一个是神父。在狱长看来,亚历克作为一个坏人想成为好人是不可能的,这是一种很实在的判断,而神父则认为神造就人都是不同的,新疗法是对新的意志的亵渎,所以神父虽然言出点题说些关于自由意志的问题,但由于他的身份反而不如狱长来得现实直接。
新疗法是通过生理机能来控制人物的作为。
亚历克成功了吗?还是没有能力了?
出狱后的亚历克成了名人,但同时他成了一个受害者。
虽然亚历克无法行驶自己的暴力及性的举动,但他所面对的却是各种各样的暴力。
父母赶他出走,这无疑是一个暴力行径,被亲情所抛弃,这种暴力不是打砸抢能够直接解释的,但其伤害比肉体更甚。
流浪的老头为了报复对亚历克实施暴力,虽然亚历克曾给了老头一些钱,但那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暴偿还暴力。
看来现实中再弱小的人也知道如何使用暴力,偏偏亚历克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作为亚历克的同伙,使用暴力更是轻车熟路,穿着警服,将亚历克按在水槽之中,没有一点技术含量,但就是这样的暴力令亚历克生不如死。
看来出狱以后,暴力无处不在。
但就在这个时候,真正的暴力,可以与那新疗法相媲美的暴力出现了。
那个作家,反政府的头头之一。虽然曾遭受亚历克的*,但老家伙却把亚历克当成了一个宝,于是,通过艺术,那个极具天份的亚历克终于回来了。
对于个体来说,暴力也许是一门艺术,但对于政治来说,暴力则是一个阴谋。
亚历克大难不死地住进了医院,由于成为公众人物,父母向他低头了,漂亮的女护士会喂他吃的,更重要的是,政府官员亲自看望。
一个坏蛋竟然成了政府维持形象的重要砝码,这的确是一个讽刺,但事实就是如此,亚历克身不由己。
从接受新疗法,到老作家的音乐刺激,再到政府官员的献媚,亚历克成为一个暴力工具被利用着,虽然他寻回了自己,但那是真正的自己吗?
胡汉三说我回来了,这是一个坏人的叫嚣!
亚历克也说我回来了,这却是一个人的回归,需要强调一点,欢乐颂其实与艺术无关,只是亚历克的本性!
暴力与性无处不在,那是人的本性,但亚历克的本性却不仅仅是暴力与性,也许这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与新疗法研制的初衷,与结尾处病床前那些闪光灯一样。
亚历克还活着,也许这就是本性,很简单的道理!
韩兮
2006…9…12于通州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巴别塔》:沟通的悲剧
“巴别塔”这个词取自于《圣经》第十一章,讲的是洪荒之后,诺亚方舟上留下的人类妄自尊大,竟然想修一座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