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所率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定陶城边的汜水北岸称帝,7月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为了庆祝胜利,刘邦大摆酒席;宴请群臣,酒酣耳热之际,刘邦向众人提问?“请教各位,我们如何能得天下,而项羽又如何失去天下?”
有的大臣恭维说:“陛下获天时、占地利。有上苍保佑,有神佛扶持,显示了真命天子的本色。”
刘邦听了笑而不语。
又有大臣补充道:“陛下更有人和,有功必赏,有过则罚,赏罚分明,故而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夺取天下。而项羽却嫉妒有才能的人,谁有本事就怀疑谁,打了胜仗也不记功,得到了土地也不给记功,因此,他才会失败。”
刘邦微微颌首,于是众人又你一言我一语发表各自的见解,无非是恭维刘邦雄才大略,智谋过人,用兵得当,等等。
刘邦听了众臣的议论,笑着说:“你们的话也对也不对,所谓对者,只知其一,所谓不对则不知其二矣。”
席间一片寂静,众臣都侧耳细听刘邦的高论:“朕一介草民,起事时仅区区一驿亭亭长,斩白蛇、举义旗、屡遭挫折,多次濒临于灭亡,但终究图大业,获取天下,立朝建国,正是由于我尚有自知之明,并不过份相信自己的才能和运气。要知道论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论治国安民,筹措粮草,我比不上萧何;论指挥军队、统兵作战、攻必克、战必胜,我比不上韩信。我之所以能统一天下,并不是我有什么超人的本领、更不是有什么神灵保佑,只不过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借用了别人的长处来补偿自己的不足,处处礼待像张良、萧何、韩信这般能人,信任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才得了天下。而项羽却相反,他认为自己了不起,看不见别人的才能,其实他手下也有许多有才能的人,由于他容不得人,有的跑到我这里来了,有的消声匿迹了,连范增这样有本事的人都不予使用,所以就失去了天下。”
众臣听了刘邦的话,都心悦诚服。
敢于大胆承认自己的不足,敢于大胆的启用人才,礼贤下士虚心学习的刘邦,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圣人行为,这就是刘邦与项羽的差异所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为无为
第三章:为无为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笔者字面理解
不尚贤,使民不争。
如果在全社会都大力提倡把各行各业平等看待,不把其中的某些行业拿来尊为高贵、把某些行业鄙视为卑贱的话,人民就不会为名誉而纷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如果在全社会都大力提倡不把玩物珍宝当成贵重之货的话,就没有人会起盗心生邪念。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没了有非分之想,那么人人都可以安居乐业,人心就会平静不会浮躁了。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是: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没有野心,使人民身体强健。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如果全民都形成了谦虚谨慎不出风头、安居乐业不欲壑难填的风尚的话,那么,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采用这种自己身先士卒、为人师表、无为而制的治理方法,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
笔者感悟
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
老子说:“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意思是全社会都应该把各行各业都平等看待,不把其中的某些行业拿来尊为高贵、把某些行业鄙视为卑贱行业,这样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会以自己的工作为荣。如果全社会都不把某些东西视为贵重、某些东西视为低贱,人们就没有攀比之心了。如果全社会的人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