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顾及了。尽管如此,他们无时无刻不眷恋着生养自己的故乡,关切着家乡的变化,每当有家乡人前来,都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会见,询问情况。毕竟是父老乡亲们对自己有着养育之恩啊。邓小平家乡现健在的惟一的一个表弟淡文全曾经十分感慨地说:“小平同志的胸襟宽阔,他关心的不是家人,而是整个家乡、整个国家的建设发展。”有一年,淡文全到北京,小平忙于国事,无暇顾及,只叫国务院接待办的同志接待一下。淡文全在国务院接待室住了十来天,便重返广安。
从现在的《邓氏家谱》中看,记载是从邓鹤轩开始,邓家原籍是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洪武十三年,以兵部员外郎入四川,迁家广安。据家谱记载,邓家在历史上曾经是一朝三驸马,一门二十侯,唐宋元明,均有伟人出现。到邓绍昌这一代,已是三代单传。不过,农历龙年得子,加上望子成龙的愿望,邓绍昌给自己的长子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邓先圣,5年后起学名为邓希贤,18年后,为适应白色恐怖下秘密工作的需要,在武汉,又更名为邓小平,而且被尊称了整整70年。
邓小平的故乡四川省广安县位于重庆以北150公里,以前不通火车,靠船做交通工具。县城主要街道长不过1华里,宽不过5米。邓小平出生、居住地在县城北公里的协兴乡牌坊村。他的父亲邓绍昌,母亲是广安县望溪乡人,姓淡。
据邓小平旧居管理人员介绍:“邓家老院子”一共是16间,邓小平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人历经数十年修成了一个三合院,和别的农舍差不多,这房子也是白灰抹的墙,木头搭的门,青瓦盖的顶,一排正房略高一点,两边的偏房各有数间,左中右面的中间是一个平坎。
我在法国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2)
1950年,邓小平把住在这些房子里的家人全都接到重庆居住,两年后土改时,邓小平写来信讲,家里人不回来了,房子就分给贫下中农住。当时分给4户人,后来又变成了8户。1987年把屋子腾出来供大家参观。
1904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十二日),邓小平出生在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5岁进私塾发蒙,后转入新式小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这时他有了朴素的“工业救国”的爱国思想,他同全校同学一起参加抵制日货、声讨卖国贼的活动。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
这段文字可以扼要地概括少年邓小平的活动情况。邓小平的女儿认为:父亲的少年时代,则可以说过得十分平常。现在在一些亲戚中和乡亲们中有一些关于父亲少年时代的带有传奇味道的传说,多不可靠。值得说明的是,邓小平的出国留洋,是他的父亲给选择的,并且极力主张,其母亲倒是恋恋不舍。父亲的选择当时并非是让儿子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连邓小平当时自己头脑中想的,也只是想外出学点本事,而没想到一去就再没有回来。职业革命家的道路是邓小平自己选定的,一经选定就再也没有动摇过。但是,选择这条道路也并非是轻而易举。
邓小平曾经告诉自己的女儿,在当年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我是那一批八十几个人里面最小的,连发言权都没有。”
1920年8月27日,刚刚过完16岁生日的邓小平,和从重庆留法预科学校毕业的其他82名川东子弟,告别家乡离开重庆,9月11日,在上海登上法国邮轮“盎特莱蓬”号,开始了前往异国他乡的远航。历时39天,终于在10月19日到达法国南部城市马赛。
首次出国远航的印象肯定相当深刻。比他们晚两个月赴法的周恩来曾这样抒发当时的感受:“出国去,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
邓小平虽然没有那样诗情画意地抒发当时的感受,但是,50多年后,他多次谈自己当时乘坐的就是“几万吨轮”。
法国城市特别是巴黎的繁华、气派,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和旧中国的贫穷落后、腐化不堪,在这些青年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邓小平也是带着这种美好印象开始了勤工俭学的生活。
1920年10月21日,邓小平和其他中国留学生入巴耶中学学习。但是,5个月后因费用无法自己负担,不得不离开中学,“俭学”不成,只好“勤工”,但是,邓小平决然没有想到,此次离开校门,就再也没有迈进法国学校的大门。“俭学”的希望破灭了。
勤工俭学这个出国留洋的初衷,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