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规定整个学校系统采用美国“633制”,提出教育的“七项标准”,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教育;(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次年,由全国教育联合会所属的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拟定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正式公布。在与新学制课程标准相配套的教材中,包括儿童本位和注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等内容。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杜威的这次中国之旅对中国新教育改革起到推动作用,他的教育思想“成为了那些渴望革新教育的中国教育家的一种改革工具”《杜威在华教育演讲》,第13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从而促进中国近现代教育走上了变革之路。
在新教育运动的浓厚社会氛围中,陈鹤琴于1919年9月进入南高师担任教席,他的清华或哥大同学郑晓沧、廖世承、陶行知、陆志韦、俞子夷、涂羽卿等也在这里任教,其中陶行知与胡适、郭秉文、蒋梦麟一起成为新教育运动的领袖人物。这使年轻气盛的陈鹤琴更感踌躇满志,他的热情很高,理想也很远大。这时的南高师,到处仍是一片暮气沉沉,校园里到处可见身着长衫的学生,人人都是一副文绉绉模样;学校里很少课外活动,一般学生运动都要强迫,就连上运动场也不脱下身上的长衫,毫无生气与活力可言。他要将自己从国外带回来的生气活力全部搬出来,让南高师活起来!让中国的教育迎头赶上!显然,他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了。
在郭秉文、陶行知等人的大力提倡下,教育###化、男女同校、学生自治等主张在南高师已逐渐被人们接受。“自动主义”在学校中盛行,强调学生自学、自强、自治,以学生自动为主,教师则加以指导。由担任教务主任的陶行知亲自主持,南高师开办了暑期学校及国语讲习课,开设小学组织法、小学教授法、社会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文学概论、近代西洋哲学史、高等数学等科目,邀请廖世承、陆志韦、陈鹤琴、王伯秋等本校教授和北京大学的胡适、陈衡哲和南开大学的凌冰、梅光迪等担任教员。学生总数逾千人,来自国内各省,学生中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16岁。学校还举办了四次展览会,分别为农业、卫生与博物、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组织宁沪两地相关机构、学校参展。陶行知等人反对狭隘的课堂教育,提倡扩大学生知识面,重视校园体育活动,鼓励实践与思想自由。他们在校内各部科设立研究会,邀请中外学者讲学,并参加南京市举办的学术公开演讲,成立演讲厅。1919年10月,在郭秉文、陶行知等人的推动下,南高师同意将校友会改组成为学生自治会,以实现学校###。1919年12月7日,陶行知在学校校务会议上提出《规定女子旁听法案》,得到了校长郭秉文、学监主任兼文史地部主任刘伯明等人的支持,在校务会议上获得一致通过,并决定自1920年暑期正式招收女生,首开中国国内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陶行知与刘伯明先生一道,主张实行学生寝室与自修室合并,反对监学制度,强调自觉力学、德行互勉和学生自治的重要性。在南高师学生自治会成立大会上,陶行知和陈鹤琴都作了“恳切而详尽”的演讲。会后举行了联欢大会,气氛热烈。
二 “南高”!“南高”!(3)
关于学生自治,陶行知曾有这样一段阐述: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专制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被统治的习惯;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中国既号称共和国,当然要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想要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学生。所以从我们国体上看起来,我们学校一定要养成学生共同自治的能力,否则不应算为共和国的学校。《陶行知教育文集》,第55页,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踌躇满志、血气方刚的青年教授陈鹤琴走马上任。由他担任主任的学校游艺和制定校徽委员会,负责开展校园活动。于是,他大力提倡课外活动,经常举行竞赛、联谊会等,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和活力。为此,他引入在清华举办活动时常见的“欢呼”以刺激学生,试图冲破沉沉暮气。他煞费苦心地编了许多种“欢呼”,每逢学校举行运动会或联谊会时,场边观众席有拉拉队加油助威,他带领学生的欢呼别有特色。有一组欢呼是仿照火车头的声音,节奏由慢而快,声调由低至高,词句是“中国万岁!——中国万岁!——中国万岁!——万岁!——万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