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总会有几个有出息的!”从那以后,母亲经常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教育几个孩子。她告诫孩子们:三四兄弟一条心,遍地灰尘变黄金;三四兄弟各条心,家有黄金化灰尘。她还教孩子:“吃亏就是便宜”,“讨人便宜,人便不高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她盼望孩子们长大后能将陈家重新振兴起来。为了孩子们能学本事,长大能有出息,她甘愿吃更多苦。从那以后的八年间,母亲靠给人洗衣服赚的很少几个钱来养活全家。家里除了把店开垮后一直振作不起来的大儿子外,女儿尚未出阁,二儿子抱病卧床不起,老四、老五在上学,最小的陈鹤琴还在幼年,而母亲却未曾有过任何抱怨。她的信念很坚定,她既然能生出这些孩子,也一定能将他们拉扯大!那时,洗衣服能挣到的钱很少:袜子一双五文,短衫一件十文,长衫一件二十文。一天可洗三十件,平均十文一件,不过三百文,只等于后来的一毛钱、几毛钱。母亲先在家里把衣服抹了皂荚(那时候还没有肥皂,用一种皂树的果子来洗的),一把一把搓过,不过七八岁大的陈鹤琴把衣服挑到离家约二百米的池塘边,把衣服放在石板上,用脚踏;踏过了,母亲再在池水里洗净。有时踏了一次不够,还要踏两次。陈鹤琴的个子尽管不高,但身体很结实,能像大人似的挑起三十斤重的担子,把洗好的衣服挑回家去。
几十年后,陈鹤琴给自己的孩子讲了一个“伯俞泣杖”的故事:汉朝的韩伯俞是有名的孝子,从小到大只要犯了过失,就会挨母亲的杖责,他从来不喊痛。有一天,他母亲轻轻地打他,他倒哭起来了。母亲问他说:“从前我打你,你总不哭,何以今天倒要哭呢?”他说:“从前母亲打儿,打得很重,儿知道母亲很健康;今母亲力衰打儿,儿不觉得打痛了,所以痛哭。”这是中国传统启蒙读本《幼学琼林》中的一个故事。陈鹤琴写道:“这个故事我从前在童年时读过的,到今天还记得。所以一想起挑衣的事情就和伯俞有同样的悲痛呢!”《陈鹤琴全集》,第六卷,第53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母亲是个缠足的旧式妇女,没有文化。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就是全家的主心骨,即便是再艰难的日子,她也不吭一声顶了下来。母亲的坚忍和慈爱像一棵大树为孩子们遮挡风雨。陈家的祖宗认为,子女必须要孝顺父母。若要儿女孝顺,就必须要从小教起。
母亲在家的时候,孩子们有依赖;母亲不在家的时候,所有事情都由大哥大嫂做主,情形就不一样了。有一天,母亲去杭州看望出嫁的女儿,不在家。中午开饭的时候,大哥还没回来,几个弟弟嚷嚷着肚子饿,大嫂就把饭菜端了出来。俗话说;“长嫂如母”。年幼的陈鹤琴不懂事,像平日里一样,看见桌上有碗火腿蒸灰蛋,就伸过筷子拣了一点。不料大嫂伸出筷子,把他夹在筷子上的一点火腿末拨回碗里,厉声说道:“这是大哥吃的,我们吃了,大哥回来要吵的!”话罢,陈鹤琴一阵心酸。他强忍着满眶眼泪,把饭碗里的饭吃掉,回到楼上,倒在床上大哭了一场。这次,他受了很大刺激,觉得受了侮辱,哭得很伤心,深深地印在记忆里。他上一次号啕大哭,是在父亲死的时候,那时他才六岁。当得知父亲在书房里绝气时,他趴在厨房里的长凳上大哭起来。丧父之痛,给他幼小心灵一次沉重打击。而这一次刺激使他感到:靠人养活没出息,也被人看不起。于是,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非奋斗,没有出路!”
三 二哥的故事(1)
陈张氏为陈家生了五男一女。老大来福(子翔),书名鹤如;老二是个女孩,名玉珍,后许配陆家;老三垚福,书名鹤闻;老四钧福,书名鹤皋;老五燕福,书名鹤云;老六绥福,书名鹤琴。
在陈家的兄弟姊妹中,老三垚福,小名阿垚,从小就长得容貌端正,身体健康。母亲说:“五个兄弟之中,阿垚生得顶好看,鼻梁笔直,脸盘见方,眼睛漆乌,皮肤雪白,口齿伶俐,举动活泼,真可爱呢!”他从小就喜欢爬树、爬墙、跳高;他还喜欢舞枪弄棒,把一根四尺半长的木棒,像孙悟空那样在身体左右前后乱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大人们都很喜欢这个申亥年出生、属猢狲(按:猴子)的小顽童,叫他“垚猢狲”。陈鹤琴对他这个聪明伶俐的二哥非常佩服。
阿垚小的时候,有一次嘴馋想吃点心,就悄悄跑到父亲房中拿了些茶食、水果“小快朵颐”。父亲吸鸦片,嘴里经常发干,所以常会备些茶食、水果以备不时之需,但从不会给小孩吃。于是,阿垚就想尽一切办法从父亲睡觉的床上或上了锁的柜橱里,将这些茶食、水果偷出来解馋。父亲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