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概有一千多座。 这些古老的院落虽然散落在山西各地,由不同的家族在不同的年代修建而成,但它们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其中最突出的是十分庞大的建筑规模。曹家三多堂建筑占地6700平方米,房屋276间。常家大院占地面积超过十万平方米,房屋1500余间。在大院之内,仅两层的砖木结构楼房就有40多座。王家大院虽然地处吕梁山区,但它的规模并没有受到地形的限制,相反由于大院依山而建,看上去更加雄伟。 不论是占地面积,还是宅院的规模,目前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明清民居建筑,似乎都比不上晋商修建的这些深宅大院。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当时的山西商人的气魄如此之大呢? 【采访】罗哲文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 组长 你没有经济实力,你这个建不出来的,过去叫建筑是金堆玉砌的。特别像晋商、徽商,没有那样的财力出不来这些作品。比如拿故宫来说,它这个建筑要不是在王朝盛世,它出不来。第一要有经济基础,没有钱修不了。第二要有好的建筑材料,没有钱买不到。第三要有很高技术的建筑工匠,建筑的匠人,雕刻、绘画、彩画这些。所以建筑你要脱离了经济基础,不可能有很高的很多很好的艺术。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深 宅 大 院(二)
【解说】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山西省境内的许多晋商居所都被开辟为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和纪念馆。有些院落甚至是几乎未动一砖一瓦,只是挂上块牌子,就从一座几百年前的商人住宅变成了供现代人瞻仰、游览的博物馆。 这件事做起来之所以能如此轻松、便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深宅大院在落成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一些供人们参观瞻仰的基本要素。主人在设计修建它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就是说一旦你要进来看,我就要让你看到与众不同的东西。 对于国人来说,落叶归根是每一个游子心灵深处的愿望。浪迹天涯,忙碌辛劳,就是为了能够有朝一日荣归故里,而这其中最显赫的标志就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盖起属于自己的宅院。 晋商之所以在修造住宅时,做得比别人更投入,更加不惜工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是所有离乡背井的游子中,走得最远,漂泊时间最长的一群人。他们中许多人从十几岁就离开家去当伙计,学生意。不论你走到哪里,商号里的伙计制度是三年才允许回家探亲一次。如此计算,当一个六十岁的山西商人告老还乡时,他在外飘零的时间大约是四十二年! 随着晋商的崛起,山西中部开始了此起彼伏地大规模修造房屋。数量众多的高墙大院密集地坐落在晋商的祖荫之地,既昭显着他们的身份、地位,又摆明各自的实力。 【采访】郑孝燮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 建筑是一种文化,建筑的确能够反映各种各样的气质出来。有的看着很商业气,俗气,有的看着高雅一点,有的看着,它是有这个,有些建筑能够塑造一种很神秘的气氛,庙宇里去看它是很神秘的。塑造这种气氛,把你的感情扣住。我为什么看到山西大院文气很浓呢?我有文章特别写王家大院讲这个文气问题,一个是体现在它的礼制上,礼。我们中国文化,封建社会的文化里面,这个礼的问题,礼制的问题,它是一个核心。礼制从周代一直往后,一直贯穿下来。礼制是一种儒家文化思想。  
深 宅 大 院(三)
【解说】 山西是一个被儒家文化浸润很深的地方,从山西各地曾先后出土过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礼器。这些珍贵的文物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山西这片土地就已经成为礼乐昌明的所在。 山西解州的关帝庙始建于隋代,今天看到的主体建筑大都是明清重建的。可以说,人们对关羽的崇拜在这一时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同处一地的晋商大院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先后建起。儒家文化提倡的“智信仁勇”在关帝庙的建筑中得到了体现,而儒家文化精神内核的“礼义忠孝”在晋商宅院的主体建筑思想中也被凸现出来。 站在高处俯视这些民居你就会发现,它们几乎都是由一组组四方的线条构成。所有的建筑又都是沿着一条看不见的中轴线对称地铺展开来。每个院落都由正房、厢房构成。正房是父母长辈居住的地方,子女只能住在厢房之中,建筑中隐含着长幼有序。 高高的台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建筑元素,但在乔家大院中偏偏有一处院落没有修台阶。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由于主人的疏忽,而是因为这个院落过去是乔家佣人的住处,佣人是没有权利步步登高的。晋商用这种方法体现了尊卑合礼。 【采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