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决定投资兴建一座月产三万辆的自动化工厂,不能不说眼光远大。
其次,本田果敢地打入美国市场。本田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一个地区一个地区从西海岸向东海岸扩展,四五年内席卷全美。本田的广告费比任何竞争对手多。其他日本制造商如铃木、雅巴哈配合本田,推波助澜,成功地改变了过去骑摩托车人的反面形象。本田在美国的销售量从一九六○年的五十万美元剧增到一九六六年的七千亡百万美元。与雅马哈和铃木一齐占领了百分之八十五的美国摩托车市场。
我们又分析了促使本田成功的外因。英、美制造商的愚蠢显然有利于本田。对于本田等日制摩托车在美国的成功,英、美制造商非但袖手旁观,反而视为好事。因为日本人的广告攻势也带动了大型摩托车的销售。直到一九六五年,他们居然还认为摩托车不可能是交通工具,只能是消遣的运动车,因此。骑轻型车的人迟早会厌倦,那时就会来买大型摩托车。
可是恰恰在一九六五年,本田把一种444C,的大型摩托车投入市场。从一九五九到一九六五的六年内,本田的年产量从二十八万辆增加到一千四百万辆,但是在日本国内的销售量比重从一九五九年本田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下降至一九六五年的百分之五十九。一九七四年,日本摩托车占领了欧洲市场。
本田的成功在于以技术为后盾。本田在科研和发展先进生产工艺上肯大量投资。新产品从设计到间世仅需十八个月。据说本田有一个设计图纸的“冷藏库”,随时可以根据市场趋势,推陈出新。
在日本制造商中,本田的市场营销方针具有代表性。这一方针的要旨是:
从长远盈利出发首先占取市场。本田每年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和渗透情况定出必须完成的销售量,销售量比短期利润要。价格。从夺取市场占有率(即公司销售量在整个行业销售量中的比重)目标的需要,必要时宁可亏本削价。
其理由是,销售量一大产量就要上去。由于生产经验的累积效应,生产效率也会因之提高,导致生产成本降低。成本一低,利润就增加,价格也降低,促使销售量上升。后者又促使产量上升。这样的良性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竞争战略意义。本田一开始就坚持占取一定市场份额,用意即在于斯。
一九七五年的一项统计表明,美国摩托车工厂一个工人全年为公司创值最多不过一万美元,本田汽车公司的工人半年里创值即为三万六千美元,是此种良性循环的雄辩的明证。
个别同学认为本田的成功主要靠运气,领袖作用不明朗。把本田的长期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似乎难以令人信服。成功需要运气,而且要很多的运气,但是更需要的是苦干加巧于。
六 考 试不是无知,而是对无知的无知,才是知的死亡。
——怀特海从开学到十一月初期中考试这一段时间,是我们两年学习中最紧张的阶段。我们仿佛生活在实例的旋涡中。因此尽管各学生俱乐部每天有活动,也只好有节制地参加。对于一年级同学来说,除了每天的实例外,其他一切似乎都不那么重要。
期中考试的内容也是实例分析。这次考会计、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和管理经济学。考试前几天女学生联合会曾组织过几次复习,告诫大家掌握好时间,充分估计执笔需要的时间。
每次考试为四小时。人的一生中四小时非常短促,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可是考场上的四小时却非同小可,它攸关大局,对今后的前途,甚至一生的事业都说不定有深远的影响。人生一世要经过多少次考试?人生也是一种考试,考官和考生是同一个人。我们每走一步都在走向终于要达到的目标。然而这并不够,应该每一步就是一个目标,每一步都自有其价值。
期中考试后,凡发言和书面成绩均属全班最差的百分之二十者,会受到校方秘密警告,但这种秘密警告不写入学生档案。教我们销售学的伯恩斯教授以上课发言迄今不力,今后需要改进为由,向包括我在内的二十五个同学发出了备忘录。备忘录虽不同于秘密警告,但是变相的警告。使我惊疑的是我上课举手的次数不算少,可是伯恩斯难得叫到我。现在他倒反过来说我发言不够积极。
当你想到全班九十个同学的经验和才能时,你就知道在经理学院当教授很不容易。教授必须循循善诱,引而下发,像一个乐团指挥一样,指导全班讨论。一堂课有八十分钟,教授怎么记得住谁发过言以及发言的内容呢?原来下课后教授立即回到办公室,对着座位表在脑子里重演一番上课的经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