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1/4 页)
拇�镉Ω糜懈龇段В�幌蛳旅娲�铮�獾冒咽裁炊剂�档浇准抖氛�侠捶治觯�裁獾冒讶�车牧α慷加萌ザ愿督准抖氛�S蒙偈�硕愿毒凸涣耍��巢灰�砣胝飧龆氛�校�芩�扇牛�涟�ぷ鳌!�
刘少奇在两次不太正常的会议上,两次郑重提出这个问题,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果敢的魄力。
刘少奇坚持了自己的意见:留有余地。
毛泽东接受了刘少奇的建议,要求全党“绝不可以因为阶级斗争妨碍我们的工作”,“不要因强调阶级斗争放松了经济工作,要把工作放到第一,阶级斗争跟它平行,不要放在很严重的地位,不要让阶级斗争妨碍了我们的工作。”
八届十中全会最后规定:这次会议的精神只传达到行政17级以上干部,不向下级传达,不在全党展开讨论。
但是,毛泽东接受刘少奇的这一建议是有条件的:经济工作不能放松,阶级斗争也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这次会议后,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基本上按照原先的布置继续进行,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但同时在政治上大力强调阶级斗争,一步步升级,出现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势。
于是,如同庐山会议一样,七千人大会后开始的一系列调整工作,实际上也是针对几年来的“左”的错误进行纠正的工作,被迫降低了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被中止了。
以七千人大会为标志的再一次纠“左”,也在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人作出了十分的努力之后,被迫中断了。其程度不同的恶果,也就很快到来了:庐山会议后出现的是大反右倾,出现的是国民经济陷入困难时期,与后来的浩劫相比,这还仅仅是一次小的挫折,而且这一次挫折还有部分的自然因素;自北戴河会议与八届十中全会后,出现的就不是反右倾了,而是阶级斗争的扩大化,是“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之争,是反对党内的“修正主义”,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这一次浩劫,却是实实在在的人为因素。
在刘少奇看来,八届十中全会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他的工作重点自然而然地分为两个:一是国民经济调整,二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刘少奇顶着很大的压力,继续主持在他力争下才得以幸免的调整工作。尽管越来越举步维艰,但刘少奇没有丝毫退缩的迹象。自1962年10月15日开始,至11月27日,刘少奇一共主持召开了九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汇报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调整工作进行调查。刘少奇要求各个部门都要继续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在经济情况有所好转的情况下,不要松劲,“国民经济开始好转,但是还要紧张工作。”
刘少奇支持了农村“包产到户”(12)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刘少奇逐步开始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进一步的发展经济、改革探索的阶段,开始在各个场合阐述自己的这一系列改革的主张。
尽管有北戴河会议和八届十中全会,使整个国家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一是经济调整继续进行,一是阶级斗争问题不断被扩大化。但是,1962年的国民经济状况,到下半年开始有所好转: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人;基本建设投资减至67亿元;钢为667万吨;煤为亿吨。同时由于大规模的关停并转,工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业战线得到了加强。农村劳动力从亿人增加到亿人,粮食、棉花、生猪收购价格提高了10%—20%以上,几年内共向农民退还平调款20多亿元,这都使农业市场迅速恢复和发展,当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200亿斤,比1961年增加250亿斤。财政状况也有所好转:以前多发行的60多亿元货币很快回笼,1962年财政结余亿元,这是自1958年以来,国家财政第一次由赤字转为盈余。
在国民经济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刘少奇仍然保持了冷静的头脑:要抓紧,要继续努力工作,不要再来一次调整。
虽然“四清”运动已经开始,但在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的坚持下,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再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改革与发展。
1963年9月,中共中央举行了工作会议,讨论1964年国民经济计划以及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发展问题。会议决定:自1963年起,再用3年的时间,继续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作为今后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调整工作,从恢复时期逐步走向了一个发展时期,调整重点也发生变化:从大规模缩减、大幅度后退转向加强薄弱部门和薄弱环节,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