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只有像向导这样的人长期出没沙漠才不会迷失方向。
他们趁黑夜赶路,靠天上的星星指路。如果摩羯座在左肩的上面,就说明他们的路走对了。白天他们休息,避免被巡逻队发现。这时,只有黑夜才是他们忠实可靠的伙伴。
他们在沙漠中度过了七天七夜。向导迪哈姆骑的是大牲口,萨达姆和法蒂克骑的是一头小牲口。有时,他俩一个骑牲口,另一个步行。一路上,不止一次遇到危险,巡逻队的汽车时而朝他们驶来,灯光划破了夜幕。因为向导不知道他送的是什么人,他一嗅到面包、阿拉伯咖啡的香味,就将他们向有阿拉伯游牧民居住的地方带领,而不顾是否有什么危险。
他们忍饥挨冻,渴望早日走完这无边无际的沙漠,早到边界。
第七天晚上,迪哈姆骑在高头大马上说:“给我一把土,看,这是什么土壤?”法蒂克说:“尽是砾石,闪闪发光。”迪哈姆立即说:“我们进入叙利亚边界了。” 。。
他们朝附近的阿拉伯游牧民帐篷走去,他们相信这是叙利亚人的帐篷。阿拉伯游牧民好客,萨达姆他们在帐篷里过了一夜。天一亮,他们又朝叙利亚—伊拉克边界海关布·卡迈勒走去,从那儿前往代尔祖尔,并同叙利亚东部地区的负责人进行联系,受到军区司令的接见,因为他已得到萨达姆他们入境的情报。
萨达姆、法蒂克受到热情款待,吃上了热面包,喝上了阿拉伯咖啡,备觉香甜。
萨达姆在叙利亚逗留了三个月。1960年2月21日离开叙利亚,乘飞机前往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首都开罗。
联名上书
当时,正处于民族解放运动高潮阶段的开罗成了来自四面八方所有阿拉伯斗士聚集的首都。它张开臂膀,支持他们将各自的国家从封建、外国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斗争,并寄希望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海湾的统一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国家,使人民生活在自由,幸福之中……
萨达姆在开罗这个古老、美丽的城市中生活了3年之久,从亚历山大到卢克索、阿斯旺几乎跑遍了整个埃及。当时他年仅23岁,身材细高,面目清秀,两只大眼睛就像两颗大宝石,闪烁着智慧和警觉之光。在伊拉克,他失去了上学的机会,现在他却进了尼罗河宫私人学校,插班读高中五年级。他同一些从伊拉克逃出来的战友住在达吉区的一座租来的小“别墅”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沉醉于开罗城的花花绿绿、如醉如痴的夜生活中,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甚至为此忧心忡忡。他忙于功课,但面对政治的风云变幻,他往往独自一人前往尼罗河宫咖啡馆,对着浑浊的尼罗河河水凝思。尼罗河在他面前静静地流淌,他脑海里波澜起伏。有时他来到公园,坐在树阴下,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然后才回去读书,每天如此。除了学习,他惟一的享受就是在公园散步或去参观埃及古迹。这里我们还要提及的是,他还是一个优秀的棋手。东西方有不少领导人都喜欢下棋,其中包括加迈尔·阿卜杜拉·纳赛尔,他擅长在小小的棋盘上指挥“他的部队”,就像在战场上指挥他的千军万马一样。除了下棋,萨达姆还不时地给他的叔叔易卜拉欣哈吉、母亲和海里拉·塔勒法希及兄弟们写信,托人带往伊拉克。
到开罗几个月后,他在给叔叔的信中说,他想结婚,他选中了舅舅的女儿萨吉达·海里拉。易卜拉欣哈吉读了信后说:“好,孩子做得对。”在阿拉伯国家的一些守旧家庭中,一般都实行早婚与近亲通婚。
易卜拉欣将信装在口袋里,立即前往海里拉哈吉家求亲。海里拉哈吉欣然应允,说:“但愿如此,待萨达姆回到祖国伊拉克时,就让他们成亲。从现在起,他们就是未婚夫妻了。”易卜拉欣哈吉非常高兴,扎了扎头巾,立即去向萨达姆的母亲送喜讯。萨吉达听了这个消息,两眼充满了激动的泪花。萨达姆与萨吉达称得上是青梅竹马。萨达姆自从逃出叔叔家寄居到舅舅家求学读书,就从来没有离开过舅舅家。萨吉达同他一起长大,两个人后来又一起从乡下提克里特搬到巴格达,情同兄妹。萨吉达亲眼看到了萨达姆所进行的斗争,从内心对他充满了敬意。这对守旧的家庭女子来说是难得的,不寻常的。当她了解到几个月前萨达姆因暗杀卡赛姆失败、安全越境逃离巴格达、现已在开罗读书时,松了一口气,并期待他早日胜利返回祖国。现在她已成了他的未婚妻,何时见他归来呢?
骑士出外旅行不能太久,大海上的风帆总要进港。在地平线的后面,灯光已经闪光,航船就要靠近码头了。萨达姆从内心感到那一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