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约只有10%的利润,并且容易变质,如果不能及时卖出就会坏掉,造成损失;文具的利润就比较高了,做10元的生意至少可以赚4元,利润超过40%,而且文具又不会变质,一时卖不出去也没有什么损失。看起来,卖文具比卖鸭蛋好。但实际上,按施振荣讲述的经验来说,卖鸭蛋远比卖文具赚得多。
鸭蛋利润薄,但最多两天就周转一次;文具利润高,但有时一年半载都卖不掉,不但造成库存,还积压成本,即使最后卖掉,产生的利润已经早被利息吃光了。鸭蛋利薄,但是多销,所以利润远远大于周转慢的文具。施振荣后来将卖鸭蛋的经验运用到宏碁,建立了“薄利多销模式”,即产品售价定得比同行低,虽然利润低,但客户量增加,资金周转快,库存少,经营成本大为降低,结果,实际获利高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
从生活细节中见微知著,感悟商道,正是施振荣的高明之处。其实,许多成功的商业领袖都是得益于出色的洞察力。戴尔在谈到成功经验时曾说过,戴尔公司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不只是因为我们有能力,我们愿意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宁高宁说: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了,主要看我们自己怎么去悟,怎么去行了。
当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溃前,一个街边擦鞋童替洛克菲勒擦鞋时,给他说了一个炒卖股票的所谓秘密消息。当时,洛克菲勒敏锐地察觉到,当擦鞋童亦参与股票市场时,便可能是应该离场的时候。他随即将股票兑现,此举令他得以保存财富。
日本的本田宗一郎被现代工业界盛赞为“亨利?福特以来惟一的、最杰出、最成功的机械工程企业家”。他创立了本田公司。现在全世界大约每80辆轿车中,就有一辆是本田牌轿车。虽然在本田公司的发展历程中也曾出现过风险和磨难,但是本田宗一郎的远见始终为公司的成功奠定着坚实的基础。
在本田公司成立前的1934年,已经拥有修配厂的宗一郎突然向职工提出要求,放弃汽修业务,转行生产汽车零配件。宗一郎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发现汽修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但零配件供应却日益紧缺。于是,目光敏锐的他大胆地提出了调整方向,这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真正令本田公司扬名天下的,是本田的摩托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陆军通信设备上的微型发动机都废弃了,堆在仓库里。宗一郎廉价买来了发动机,安装到了自行车上,因为当时交通混乱,人们都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便捷交通工具,而又买不起汽车,所以这种机动车自然受到了大家的青睐。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本田宗一郎做出了自己生产发动机的决定。1948年9月,他正式组建了“本田技术研究工业总公司”并担任社长。随后,他“以速度寄托自己的理想”,试制出第一辆新车“理想号”,实现了从自行车到摩托车的一次质的飞跃,本田大发展的序幕由此揭开。但是,富有远见的本田宗一郎并未把眼光局限在摩托车上,而把汽车确定为最终目标。历经数载,1965年,本田赛车终于在欧洲赛程获得了冠军,日本的汽车制造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在本田公司由摩托车转向汽车制造业的过程中,本田宗一郎曾依靠其过人的胆识和远见突然提出经营战略的转变。那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本田摩托车正在美国畅销走红时,而他却突然提出“东南亚经营战略”,倡议开发东南亚市场。公司许多人对此迷惑不解,极力反对,因为东南亚的经济刚刚起步,对于生活水平较低的东南亚人民来说,摩托车还属于高档消费品,因而市场前景不容乐观。本田宗一郎则用一份详尽的调研报告支持了自己的倡议:“美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衰退,摩托市场的低潮即将来临。假如只盯住美国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便损失惨重,而东南亚经济已经开始腾飞,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处乱不惊。”果然,在一年之后,美国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许多公司因为产品积压而全面崩溃,由于本田公司已经提前实施了“东南亚经营战略”,非但未遭受损失,摩托车在东南亚的销售额反而创下了最高记录。
高与低(3)
1973年,本田宗一郎的另一项决定震惊了整个世界。刚刚66岁的他选择了退休,把位置留给了年轻人。而且,这个接班人跟本田宗一郎没有任何的亲属关系,只是一名普通的技术专家。我们不知道倘若他把自己的事业和本田公司托付给亲属会如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远见必能在相当程度上保证本田公司再续辉煌。
“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了,主要看我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