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页)
心也舒展起来。
她穿行在市中心的居民区,这里住的是本地资格最老的土著,此地如今已是寸土寸金,开发商拆迁不起,很多80年代的老楼就留了下来。阳光已被周围的高楼大厦和林立的广告牌挡得差不多了,临街的房子都改成了小商店和小吃店,再加上路边的小摊贩,把这几条街围得严严实实,像是一个独立而神秘的世界。
一家小吃摊上正在煮馄饨,四十多岁的女店主应该就是屋主,小孩子在她背后的屋子里钻出钻进,两张小折叠桌就摆在街边,馄饨香气慷慨地送入每个路人的鼻中,简桢忍不住停下了脚步。
“小姑娘,吃一碗馄饨吧,刚煮好的。”店主招呼她。
也只有在自家的地方,乡里们才会称呼已经27岁的简桢为小姑娘;在北京,她常被出租司机尊称为大姐。记得第一次听人这样叫她时,简桢气愤地跟苏西说:“叫我大姐?看他那一脸褶子,还叫我大姐呢?”苏西郁闷地问:“那叫你什么?小姐?不是怕你不高兴吗?”
简桢坐下来,吃这一碗清汤小馄饨,齿颊留香。
旁边桌坐了个老大爷,大约是摊主的公公或者父亲,一边吃花生米,一边喝小酒。看简桢转过头来,便和气地用本地话跟她打招呼:“吃得还好吧,要不要辣油?”
简桢笑着摇头道谢,把汤一饮而尽,浑身暖洋洋的。
出了巷子,简桢叫了一辆三轮,车夫是个健壮的中年人,问她去哪儿。简桢想了下,说沿着江边转转吧。
车夫憨憨一笑:“你是外地人吧?我带你去滨江大道那里。”
沿江岸靠近市中心这边建起了长堤广场,道路宽阔,视野很好,但是人工斧凿痕迹太重,简桢想着自己反正只想散散心,看看这座城市和她思念的那条大江,也不必特意去找那有野趣有意境的地方,就随车夫去了。
其实大半时候,她都在车上发呆,景致是早已看惯了的,只是这江水,让一切都鲜活了起来。水面有风清新地吹来,略有些冷,却让人爽气清醒。
昨天爸妈看简桢乏了,没怎么拉着她说话,这次在家这么久,他们免不了要问她些工作感情上的事,可惜她没有任何好消息要跟他们分享,只怕还要说一个接一个的谎话来作答。想到这里,简桢就有些沮丧,她知道这是她人生义务的一部分,她也不打算逃避这个义务,但是她也希望有一个人一个地方,可以让她毫无负担地卸下此刻胸中的块垒,让她也可以一吐为快。
堤岸上有不少人在放风筝,风筝飞得又高又远,像是独自飘在江上一般,让简桢的心绪也有点飘忽。
正愣神间,车夫猛地把车子往边上一带,简桢身子一震,抬起头来,看到一辆警车向他们并过来,把他们别在了路边。
车夫满脸惊疑地看着简桢,简桢看了看警车驾驶座上的背影,不由得笑了,掏出钱来给车夫:“没事,你走吧,那人我认识。”
回归 (2)
江展航笑吟吟地从车上下来,向简桢走来:“小姐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身份证借我检查一下。”
他还是老样子,吊儿郎当的,要不是身上这身警服,那副玩世不恭的样子活像个古惑仔。
简桢忍不住地笑:“国家花那么多钱培养你当人民警察,就是让你在马路上欺负我这小老百姓的?”
上了江展航的车,简桢问:“你怎么知道是我?”
江展航得意地说:“什么能瞒得过刑警的眼睛?我车从对面来眼角一扫就看到你了,掉了个头追上来你都没察觉。”
“那你现在是干吗?有任务吗?”简桢在座位上伸了下懒腰,确实比三轮舒服很多。
“没,单位刚完事,正打算回家,就看见你了。打你手机没开机,只好围追堵截了。”
简桢才想起来,“哦,我电话忘记开了。”其实她是故意的,回家的第一天她就断了外界的一切联系,她希望能不受打扰,安安静静地享受一下假期,这个地球,离了谁不转呢?
江展航嘲笑她:“还是那么丢三忘四,跟以前一样。”
江展航跟简桢是同学兼发小,两家的妈妈是超过10年的同事,双方对彼此的家事都熟得不能再熟了。
“怎么样,首都的生活很好吧?给我讲讲。”两个人每年见面,江展航的开场白都差不多。
简桢以前从来都是嘴不饶人的,但是这次却懒得跟他说,摇了摇头,看向窗外。
江展航敏感地觉察到了,问她:“怎么?心情不好?”
对着发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