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3/4 页)
报明州夏明王窦建德,差刘黑闼为元帅,苏定方为先锋,领兵来犯燕山。罗公正在大怒,又闻此报,火上添油,即忙点兵出城。罗公一马上前,不问来由,举枪便刺。苏定方举戟相迎,不及三合,定方败走。罗公赶来,定方拈弓搭箭,回身射去,正中罗公左目,大叫一声,回马便走入城,定方领兵围住。罗公败回帅府,眼中取出毒箭,疼痛不止,死于后堂。”
这个罗艺,说句实话,不怎地,不过好歹还有些傲骨。
——————————传说中的分割线——————————————
至于历史上真实的罗艺,就差劲太多了。
《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都差不多,应该没有疑义。如下(还是凑字数,可以跳过不看):“罗艺,字子延,本襄阳人也,寓居京兆之云阳。父荣,隋监门将军。艺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射,能弄槊。大业时,屡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炀帝令受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度,督军于北平。”
“艺少习戎旅,分部严肃,然任气纵暴……。后遇天下大乱,涿郡物殷阜……诸贼竞来侵掠,诸将皆不能拒,唯艺独出战,前后破贼不可胜计,威势日重。……将图为乱,乃宣言于众曰:‘吾辈讨贼,甚有功效,城中仓库山积,制在留守之官,而无心济贫,此岂存恤之意也!’以此言激怒其众,众人皆怨。既而旋师,……于是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以赈穷乏,境内咸悦。杀渤海太守唐祎等……威振边朔,柳城、怀远并归附之。……自称幽州总管。”
“……艺谓官属曰:‘……今唐公起兵,皆符人望,入据关右,事无不成。吾率众归之,意已决矣,有沮众异议者必戮之。’ ……武德三年,奉表归国,诏封燕王,赐姓李氏。”
“……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
“太宗即位,拜开府仪同三司,而艺惧不自安,遂于泾州诈言阅武,因追兵,矫称奉密诏勒兵入朝,率众军至于幽州。……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率众讨艺。……艺大溃,弃妻子,与数百骑奔于突厥。至宁州界,过乌氏驿,从者渐散,其左右斩艺,传首京师,枭之于市。复其本姓罗氏。”不过是一个刚愎不仁、反复无常、抛弃妻子,最后兵败被杀的割据军阀,充其量是一个枭雄。
——————————传说中的分割线——————————————
当然,在《唐传奇》中,配角罗艺并没有太多的分镜头,性格也不是很明星,甚至还没有摆脱自私自利的军阀帽子。
请看(咳咳,依然是为了凑字数,可以跳过不看):“罗艺担任南陈大将时,不听调令,擅自带兵打下幽燕一带,本欲以之和南陈皇帝谈条件。不料打下幽燕后,隋帝已经灭了南陈。杨林带军和罗艺对峙,双方交战数月,死伤无数,最后隋帝封罗艺为北平王,允其王位世袭,听调不听宣,镇守北疆,罗艺才降了大隋。”
“李(罗)艺失去了大儿子,又失去了夫人,觉得今生不过如此,为何不轰轰烈烈做一番造反的大事业。李艺于贞观元年起兵,唐太宗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和秦琼带兵剿灭叛军。李艺兵败,李纯夫妻在乱军中被杀。秦琼一路追杀李艺的逃兵,赶到宁州驿站。”
“秦琼道:‘自古忠孝难两全。当年姑父为了一己之私,攻下幽州,置南陈于危难之中,我父亲、祖父为国殉难。您在北平解救了侄儿,拔侄儿于死囚当中,从此安身立命。罗家与秦家恩怨两清。今日,我以大唐将军的身份对大唐的叛将,你我决一死战,生死各安天命!’”
最后的结局,还是没有摆脱背叛、失败的宿命,而且没能激起猫儿的同情。
——————————传说中的分割线——————————————
然而这样一个人物,在胭脂鱼的笔下,在《燕云乱》中,被赋予了全新的诠释,获得了重生!
恕猫儿直言,就偶个人感觉,《燕云乱》中罗艺的塑造远远比《唐传奇》中的罗成更成功、出彩!
这完全要归功于胭脂鱼的妙笔生花,把一个残暴的枭雄,涂抹成为一位散发着“斯巴达克斯”光芒的英雄战士!
从《燕云乱》的开篇,罗艺的出场就令人震撼,而胭脂鱼也将第一人称的写法发挥到了极致:“还等不及我窒息,马蹄声已经卷来,接着是弯刀砍下人头的声音,我能清晰的分辨出身上的人群鲜血从头颈上喷射出的‘滋滋’声。惨叫声只不过一半就截断了,我趴在死人堆里,侥幸逃过了掠杀。我眯着眼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