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3/4 页)
轻装急进,计道里、限时日,务必以最快的速度,抢在流寇之前进入京畿一带。
第139节:1 山海关成了世人注目的焦点(2)
这个建议立即被多尔衮采纳,不想尚未实施,第二个消息接踵而至——李自成于三月十九日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已奉旨率兵前去勤王的吴三桂,本已到达丰润,得知崇祯殉国的消息后,又回到了山海关。
李自成的军队居然不费吹灰之力,一举破山西全境,连下宣、大等名城,直薄北京城下,前后只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居庸关山势陡峭,有天险之称;北京城墙的坚厚,多尔衮早就领教;不想这些,丝毫没有阻遏流寇的进军,种种情况,令身处关外的摄政王有些始料不及——清兵四次入犯内地,两度包围北京,第一次包围北京的时间达一月余,巍然的北京城居然都未易手,而流寇才用了三天时间,便拿下一代名城,速度之快,如摧枯拉朽,洪承畴不是说,流寇是一群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吗?是洪承畴的说法有误,还是崇祯皇帝太虚弱了呢?
风云莫测的军机变化,使得多才善断的多尔衮有些犹豫起来。于是,他收回了倍道而进的命令,改为仍按正常速度前进,至四月中旬,他们终于到达大凌河东岸的翁后。
这时,大清国安插在北京的密探,把关内每天发生的事,包括道听途说,都源源不断地传了过来,多尔衮与范文程、洪承畴在一起,根据这些情报,综合分析,对当前的形势作出判断。
据说,流寇进城后纪律很差,官员占住前明官员的府第,士兵则占住民房,他们仍不脱土匪气息,住进民家后,先是借锅灶,后又借床铺,到最后便连女人也要“借”;才几天时间,便将北京城闹得鸡飞狗跳;又有消息说,眼下流寇的带兵官都只顾敛财,每日专事拷掠百官,交出银子便放人,有时一个官才被这里释放,又被那里抓去,抓去后不交银子便用酷刑。士兵们不事战守,到处挖山打洞寻窖藏,甚至彼此之间为争窖藏而发生火拚,而弄到银子,便打包往长安运。眼下不但北京城里的百姓对他们十分失望,就是自己内部也军心焕散,纪律松弛。听他们的头目说,李自成已改西安为长安,却要改北京为幽州,据此看来,他们没有在北京呆下去的意思。
得知这些消息,君臣都十分亢奋,洪承畴不由抚案叹息,向多尔衮说:“天赐良机与李自成,他却不知利用,且转身就把这机会让与大清,王爷可不能再把机会错过。”
多尔衮信心十足地说:“李自成器小易盈,缺乏远识,左右辅弼又不能时时予以匡正,这哪像是出天子的气象?既然天授与予,孤岂能不取。只是吴三桂去而复来,卡在山海关这咽喉要道上,我军若强攻,势必迁延时日,不然则只能绕道而往,这眼中钉、肉中刺得先去之。”
洪承畴说:“不难,吴三桂眼下已是没妈的孩子,不但无家无国,且是无粮无饷,处此腹背受敌之境,山海关安能久守,再说,他又为谁而守?”
多尔衮不由叹息说:“三桂父子为明朝守边关,与孤打了多年的交道,艰苦卓绝,孤深爱其人,此番派祖大寿去,是想招降他,但个中窒碍甚多,恐难成事。”
范文程说:“王爷是说他还记恨过去战场上的事吗?据微臣看来,这不能成为吴三桂眼下心中的窒碍,因为那是国与国之间的事,要说仇也是公仇,吴三桂未必不清楚,崇祯已死,明国已亡,纠缠过去,有必要吗?就说他要当忠臣,要为崇祯报仇,这仇也只能向流寇报去啊。”
洪承畴淡淡地一笑说:“正是此说,这以前吴三桂未尝就是崇祯的忠臣,不然,何以他与唐通同时奉诏勤王,唐通早已赶到居庸关,他却迟迟其行,甚至在崇祯危急时,屯兵丰润,见死不救?眼下帝后殉国,按说,他应该为崇祯举哀发丧,并号令远近州县,起义师讨贼,为什么却呆在山海关,毫无动静?”
多尔衮点点头,说:“二位所说都有道理,不过,我们要招降吴三桂,估计流寇也未尝不想,两下竞争起来,只怕我们要拜下风。”
范文程说:“王爷是说眼下北京陷落,吴三桂的父母落在流寇手中,奇货可居,必被利用?”
第140节:1 山海关成了世人注目的焦点(3)
多尔衮说:“难道不是?”
洪承畴点点头说:“是倒也是,所谓事不可前规,物不可预测。吴三桂何去何存,王爷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听洪承畴如此一说,范文程不作声了,只不置可否地笑,多尔衮看在眼中,也不问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