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页)
军强悍的战斗力,势必会把自己北面的这支清军主力打个稀巴烂,等此战过后,整个苏北都将笼罩在他张华轩的控制之下!
说服了琦善与八旗诸将之后,张华轩在江北大营中又盘恒了几天,他这次过来银子带的不多,金子却带了不少,私下约见军官时常常放了几锭金子做见面礼,几天下来,上至琦善,下到普通的守备管带都对张华轩极尽赞誉,对两边约定一起交战之事,再也没有人有半句话的异议。
到得咸丰三年的五月初时,太平军即将渡江做战的风声越发紧密,清军江南无江防,水师早就溃败,广东调集的水师还没有过来,整个江防形同虚设,太平军当真想啥时过来就啥时过来,用后世的话来说,是太平军掌握了整个战场的战略主动权,而清军只能陷入全面防守的态式,风声渐紧,来自北京的行文也渐渐严厉起来,督促江北大营一定要严厉江防,务必将太平军挡在江北,不能使发匪渡江之后进入山东京畿。
对京师这种要求,包括张华轩在内的所有将领的反应都是冷笑,局面坏到这个地步,主要责任是江南大营的主帅向荣,朝廷不去寻向荣的麻烦,却对江北大营提出如此要求,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当下决定不理会朝廷命令,一切仍然按原本的计划行事。不过对张华轩来说倒是一件好事,清廷如此命令,也间接给了江北大营极大的压力,历史上太平军轻取扬州,江北大营避而不战,结果太平军扬长而去,琦善在第二年病死,托明阿继任为江北大营之主,很难说,琦善是不是死于丢失扬州的压力,尽管太平军放弃扬州后,清兵迅速将这个江北名城收回。
既然大战将起,淮安团练的主力也到达了扬州城中,张华轩便向琦善等人辞行,决意回到扬州城中指挥作战。
“老兄一路珍重,此次大战,老夫依仗之处甚多,万事小心。”琦善携着张华轩手,显得依依不舍。
其余各人或是做依依不舍状,或是满嘴奉承,或是对张华轩前来配合做战寄予厚望,也有人对张华轩提出警告,让他千万不要误事。
张华轩一一答应下来,最后拍着胸脯保证道:“兄弟的麾下不能与八旗大兵比,不过也算精锐,火枪和火炮也买了不少,只要两军一接战,兄弟必定从扬州出发击敌,与诸位将军会合,务必一战将敌人击溃,打的他们再也不敢渡江北上!”
众人轰然叫好,这些日子相处下来,从张华轩护兵的装备上,各人已经知道张华轩的部下装备着洋枪和洋炮,这个时代的中国在火器制作上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不论是制作的工艺水平,各种细节的考究,火枪整体的威力,诸如种种,中国的土制火器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而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军舰火炮的威力,也让很多清军将领心惊胆战,一听说张华轩不声不响的从夷人手中弄到了不少火器,而当时的清廷还没有放手让八旗和绿营进口武器,要等湘军与淮军购买军火,甚至组成洋枪队助剿,而汉人军阀兴起之后搞洋务运动,整整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清政府才开始大量购买枪炮,再从购买到仿造,又是数十年的时间。
现如今张华轩不声不响的购买了大量洋人的火器,也算是开风气之先,众将当真是艳羡不已,对张华轩军队的战力,也是更有了几分信心出来。
猛虎出柙(12)
看到众人轰然叫好,张华轩不免又蛊惑道:“兄弟营里还有不少洋人的火枪,大伙儿以后要常在一起征战,兄弟不是什么大财主,手里银子还有几个使,洋枪也可以送一些给大营,就看各位赏脸不赏脸了。”
他一碗一碗的**汤端出来,整个营中自琦善以下,无人不对张华轩露出感激之色。当时满汉之防没有国初那么严重,不过满汉之间也绝非融洽。汉人地方势力正在兴起,开始要从满人手里夺权,重新掌握对中国的控制权。而满人愚昧无能,却死抱着手中的权力不放,并不愿意放权,在很多职权部门都是满人掌权,军机大臣也以满大臣为主,地方的督抚中绝大多数都是满臣,如琦善这样的上三旗出身的权贵世家,不需要费多大力气就能做到一方诸候,而汉人却要十年苦读,再比满大臣多花费十倍的力气去努力,才有机会与这些满人并肩而立。
如此这般,汉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虽然没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却也是并不那么的友好,如张华轩这样主动出钱出力,与满人精忠合作的,还当真是前所未闻。
事有反常必妖,不过眼前的这些满族贵胃们显然不懂得这句话的涵义,张华轩带着自己的护兵出营时,数百人在琦善的率领下一起到营门处欢送,等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