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员不是一个人,赵本山只是一个出来说话的,如果要负责,也应该是一个集体的责任而不应该是赵本山一个人的。
。。。。。。
******
现在看来,这些讨论都是多余的
因为这是一个能够让我们了解一种文化,正视一个社会群体的机会和事件。李银河老师是一个社会学家,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她应该是满意的!
小品就是为了娱乐大众的,娱乐大众当然要有知名度,《不差钱》引起的关于“同志”的讨论让这件作品让大家了解了更多,《不差钱》更应该是满意的!
我们呢?
能够高兴,能够学习……我们也是高兴的!
又遇医改,我们怎么办?
选择一个职业作为自己的事业本身就要承担这个职业固有的压力和困难。
--因为天下从来没有一直白吃的午餐。
医院和生活在其中的医生、护士、医技人员都会有一些感慨:其他专业的同学四五十岁就大多偃旗息鼓,有的已经内退了,自己却还在拼命地学习新知识,熟悉新疗法、认识新药物,适应新变化……
书是需要看的、网是要上的、科研是要搞的,论文是要写的,即使这样,还有可能得读个学位:学位难道就那么好读?英语、SCI……
于是,医生的头发白地很快,医生的头发剩的很少,“呵护健康、关爱生命”的医生寿命却一直很低……
―――其实医生已经很累了!
如今,又遇医改!
医改的方向是需要知道的,如今已经不是看好病、开好处方的医生了,“医生不光要会开针对病人的“小处方”,更要学会开针对社会的“大处方””
――可是社会怎么样了呢?
舆论已经将医生推到了“浪尖”上――所谓的“浪尖上的天使”正是目前医生的真实感受。戴着头盔上岗,内部成立护院队,时常面对媒体的口诛笔伐,经常在治病救人和好好说话之间左右为难,动辄就要借助法律来理顺自己工作的环境,一不小心会坐上被告席……
医改能怎么样呢?
――据说要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到底如何定位这些以治病救人为宗旨的医生,其实是一个重要性关乎成败的大命题!
每个人力量有限,群体的力量就是巨大的。蚂蚁撼动堤坝的例子足以证明。
医生是个弱势群体!――常年的学习、诊疗,让其中不少人需要大量补充人文知识、社会知识、社交手段。而他们每天都在超过10小时地上班……压力,来自内部知识更新的压力,来自外部社会、患者的压力。
如果一个医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如果一个医生失去了技术创新的勇气,
如果一个群体整体丧失了许多应该拥有的东西
说明医改的确需要改了!
“看病贵”“看病难”是需要解决!但医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医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看病贵”“看病难”的保障。
医改,赶紧改吧。别让这些悬而未决的X因素占用医生的时间,还是尽快给我们一个方向
一个公平、合理、理性的发展空间吧,
我们需要,社会应该也是需要吧! 。。
心中那片杏林还在吗?
文:边远人2008
【前言】我是一个生活在阳光中的人,喜欢用善良的立场、乐观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即使有些瑕疵也会给它找个存在的理由,希望一切都是美好、善良的。此前写过【医院亲历】那个帖子,随着一期期连载,妻子开始质疑“不客观、不理性,把那些本来非常真实的事情写得象假的一样!……”
客观、理性,难道这些我一直推崇的理念真的被自己写颠倒了吗?“一叶障目”其实就是一个观察事务的立场问题。看到什么,看的是否全面关键看你站在那里,用什么视角去观察“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能就是对这种错误的诗意批评吧。于是我决定,重新审视我生活的这个环境,重新审视医院以及周围的医苑,学着重新评价那些人和事,让自己的眼睛不光看到白天的阳光也能识别和领会医苑夜晚的黑暗……
都是切身感悟和法律角度的评判,对象主要是那些夜色中“风景”,就叫--“医苑夜谭”吧!
【医苑夜谭】那片杏林还在吗?
【典故出处】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