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楔子
近代百年,是五千年中国文明史中,最不寻常的百年;
这百年间,我们经历了最为剧烈的社会变革,参与了最为激烈的思想碰撞;
在这百年里,我们承受了空前的耻辱,于此同时,我们感受的是青春,是理想,是献身,是牺牲;
百年的沧海桑田,有太多值得我们记述的人和事,本人不才,愿意拿起自己的笔去记录这英雄辈出的年代。
之所以把本书的起点定在了1908年,是因为在这一年的11月14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清王朝的名义统治者——光绪皇帝,驾崩于瀛台涵元殿,次日,也就是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实际统治大清王朝四十八年的慈禧太后,在中南海的仪銮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而这二人的相继离世,给予了本已风雨飘摇的封建帝国以沉重的打击,封建帝制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共和的曙光在世界的东方显现。
我一直不认同历史书中所说的,“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论断,创造历史的重任从来是由那些有理想、有能力,有毅力的伟人来承担的,因此我们需要关心一下那几位在未来百年左右了中国政局并且创造了中国历史的大人物,他们在本书开始的1908年,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孙中山,从1894年11月24日,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算起,他已经为推翻这个腐朽的政权奔波了十四年,从1900年,庚子国变,秘密怂恿李鸿章南方各省独立算起,已经过了八年,从1907年,潮州黄冈、惠州七女湖、安庆和镇南关连续四次起义失败,被迫避祸他乡算起,已经一年有余,而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磨灭这个矮个子书生的意志,42岁的他依然顽强的奔波于世界各国,为他理想中的共和国做着不懈的努力。
蒋介石,此时正在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学习,21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就在这一年,在陈其美的介绍下,他加入了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积极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洪流中。
毛泽东,1893年底出生的他,此时尚不足15岁,没有资料表明这个日后叱咤风云的枭雄,在这个时候有什么惊人之处,和其他富农中农的后代一样,他能吃饱饭,能上的起学,仅此而已,这一年对于他最大的事情就是其父毛顺生为他配婚与罗氏(罗一秀),但毛泽东始终不承认这桩婚事。
周恩来,这一年,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变故,对其影响最大、和他最亲的养母陈氏因肺结核离世,这位日后的千古名相,现在的10岁顽童,开始感受生活的艰辛。
*,这位日后对中国影响深远的世纪老人,此时还只是一个四岁的孩童。
第一章 被“躲猫猫”的倒霉的皇帝
瀛台,位于北京中南海的南海,三面临水,衬以亭台楼,是帝王、后妃们避暑和休闲的地方。光绪帝在1898的初冬来到了这里,这个月份过来,他当然不是为了避暑,而且光绪此时的心境根本是拔凉拔凉的,他迫切需要有人温暖他那颗被伤害和蹂躏的心灵,可是,他没有等到这个人。1898年那个初冬,他不会知道自己将再不能享受自由,他不会知道自己将终老于此,然而漫长而无望的等待,逐渐消磨掉了他本就不够坚强的意志,他向慈禧示好,向慈禧称臣,但都没有换来他渴望的自由。
他也许很后悔也很无奈,他只是同治帝的堂弟而已,可同治的短命和无嗣,阴差阳错的使这位还在尿床的孩子成为大清帝国的皇帝。在继承了皇帝名号的同时,还有帘子后面那一对太后,特别是那位权力欲极强,控制力也极强的慈禧太后,从登基那天起,他就注定了傀儡身份,且该身份一直伴随他从幼齿顽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据说光绪帝最擅长和喜爱的是书法和音乐,本来他可以作为世袭的亲王,去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可惜的是,他做了皇帝。
如果光绪只是一个扶不起的刘阿斗,那么锦衣玉食、无所事事的终老一生,倒也是件不错的归宿。可悲的是,光绪竟然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上进青年,1887年16岁的他亲政后,一心想摆脱慈禧太后的操纵,成为一个真正有为的皇帝,目睹国力的每况愈下,他力主变法图强,实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当大学士孙家鼎劝他不能开设议会,因为开议会则“权在民而不在君”时,他的回答竟是“朕但欲救中国尔,若能救民,朕虽无权何碍?”要知道,两千年来,皇权是专制统治者的命根子,凭这一句话,就足以说明光绪帝是一位无私的爱国者,是一位具有孟子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