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他们夫妻这样说着……
小胡木匠也正在清除自家栅栏院外的积雪。
他看见母亲搀扶着一个老人向自己的方向走来时,不由呆住了。他内心的一个真实的声音在告诉他:“这是父亲!”
小胡木匠在这一刻,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
这个老人由母亲搀扶着来到了他的面前,小胡木匠按着中国人的风俗,扑通一声跪在雪地上了。
老人扶起了儿子说:“孩子,你受苦啦……”
小胡木匠的母亲,这个高贵的犹太女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黑瞎子
我岳母家住在偏脸子一带的铁路房那儿。先前那儿叫华沙街。附近还有什么科洛列夫斯卡亚街、日托米尔街、塞瓦斯托伯尔斯卡亚街、耶戈尔街、特维乐斯雅街等等。
最早,那一带是沼泽地,是蛇獾的家园。是那些流亡到这里的俄国人和犹太人开发了这里。
附近还有铁路、工厂、商店、教堂、铁路子弟小学和中学等等。
当时的铁路房一律是那种单体的俄式平房。那个时代没人喜欢住楼房。只有独身宿舍的人才不得不住楼房里的二层铺上去呢。
铁路的单体式平房,家家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木栅栏院子。
我岳母后院的那幢平房里,住着一个俄籍的犹太老人。我曾见过他。
他的身体很壮实,留着黑蓬蓬的胡子,头上戴着一顶犹太人戴的那种小圆帽,脚上总是穿着一双笨重的高筒毡靴。在他的身边有一只与他形影不离的黑狗。那只狗的名字叫黑瞎子(即黑熊),叫长了,附近的人把狗的主人也叫成黑瞎子了。
那幢俄式平房里只住着他一个人。
他跟谁也不来往,甚至也不跟那些俄国侨民来往,只是在每个星期六的“安息日”,带着狗,去通江街南头的那座人去楼空的犹太会堂。
他总是走着去的。按照犹太教的规定,在安息日内,犹太人要坚持步行约三分之二的路程,即“安息日路程”。
到了那里,无人的会堂的大门锁着。他就在会堂的外面站一站,那只黑狗就站在他的身边,一声不响。下雨的时候他会打把黑伞站在那里;下雪的时候,他穿着那件破大衣,围着很厚很长的围脖站在那里。黑狗和他的身上都落上了雪花。在落叶纷纷的晚秋,他站在那里像一尊雕塑……
真令人伤感。
他的院子里种着许多果树。等到樱桃、李子、杏成熟了,树枝被累累的果实压弯了,他也不去摘。或许他摘了,像许多侨民那样做果酱或者酿酒了,但毕竟没人看见。于是,附近的小孩便跳到他家的院里偷果子吃。远远听见黑瞎子的脚步声,小孩儿们便跑了。
他总是喜欢在月亮如同银盘的夜晚,站在院子里看月。月光把他和他的狗镀成了银色。不知道这个犹太老人有没有自己的年轻时代,有没有过他的心上人……
他好像在这儿住了好多年了。到了夜里,他的那扇花隔窗那儿会透出橘色的灯光。
后来,那橘色的灯光灭了。不知道他去了哪儿。那幢上了铁锁的房子也渐渐地破败了。
或许,他去了犹太会堂,或许他去了江边——他和他的那只叫黑瞎子的狗常去江边坐。他好像很喜欢江,还喜欢坐在那儿画着什么,难道他是个流浪落魄的画家?
或许,他被神召走了。
神也是需要画匠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考布切夫
早期的哈尔滨,是一座洋文化味道很浓的城市。
在辛亥革命之后,哈尔滨光电影院就有好几家,像杰克坦斯影院,像建于1908年的敖连特电影院(现在的和平电影院,它是我国最早的电影院),像“巨人”电影院、“水都”电影院、托尔斯泰电影院、马迭尔电影院等。而且,当时哈尔滨的铁路俱乐部还经常举办露天音乐会。早在1925年,哈尔滨就有了格位诺夫高等音乐学校,1930年时就有了犹太人安德列耶娃的芭蕾舞学校,以及犹太人的艺术沙龙“荷花”画室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无线电广播、报纸刊物、冰上运动、选美活动、帆船竞赛等等。纯中国味的有京剧、评戏、武术、书法、国画,包括走街串巷的民间乐队等等。中西杂处,各得其乐。
俄国的随军记者、摄影师考布切夫(犹太人)随着军队到哈尔滨来之后不久,干了一件让他一举成名的大事。1909年11月26日,作为摄影记者,考布切夫随着俄国财政大臣戈果甫佐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