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份制上市公司,曾以“150万元起步,两年净资产增长60倍”的神话名噪一时,上市后更被奉为“股王”。舆论界有声音说,“这是一个比万科更辉煌、更有噱头的企业。”
对比原野和万科不难发现,成立之初的原野国有资本绝对控股,占有60%股份。而后来的情况披露,港商及两位个人股东的资本都是由两家国有企业垫付的,是虚拟的股东。到了1989年4月,准备上市的原野股份结构已经面目全非,港商占据股份,国有企业也只剩一家,股份仅余。原野“在政策空隙中展开精心的‘寻租’活动,借股份制之名,通过官商交易实现了资本大转移和原始积累”。这期间,始终操控全局的原野董事长彭建东也适时地加入了澳大利亚国籍。
1992年7月,原野事发,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停牌,第二年重组更名为世纪星源股份有限公司。但抓捕后的彭建东也只能做个“驱逐出境”处理了。类似与原野的事例在当时并不在少数。
王石似乎是个例外,在这种“圈钱游戏”面前保持了自己的理性和冷静,选择站在这种“圈钱游戏”的界外。
人们常说,做企业如同做人。与类似原野的企业相比,万科与它们的区别,其实就是企业领导人之间的差别。这也许是万科20年屡屡探险,却能始终进退自如、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吧。 。 想看书来
走在“圈钱游戏”之外(5)
至于王石在自己传记中所讲述的一位“股市先生”——朱焕良,就更能为王石的职业经理人身份进行注脚了。
据王石讲述,此人1991年出任万科董事,是一位十分活跃的个人股东代表,擅长在股市翻云覆雨,曾参与2002年中国股市第一大案“中科创业案”,一度声名大噪。王石在回忆中说,牛焕良曾允诺三七分成,邀请他联手炒作万科股票,但遭拒。
而笔者认为,最近发生的一次标志性事件更能对王石职业经理人身份做出有效注脚,即广受关注的“万科股票”事件。
2007年7月6日,王石妻子王江穗的代理人在低点买入46900 股万科A 股; 引发股市轩然大波。7 月20 日,远在瑞士登山的王石在新浪博客发表《作为万科董事长,深表歉意》一文。随即,引来近39 万人次阅读,评论长达3009条。而王石自知其一言一行的分量,1400字的文章连用了六处“道歉”和“歉意”。
无论如何,王石维护自己第一“职业经理人”的诚意已然显现。
4.被逼出来的“圣人”
职业经理人的转变,使王石比富豪多了一些透明度和自由。同时,他也使自己丧失了成为暴发户的可能性。
在如今以财富论英雄的时代,每一个企业家无疑都如同财富的代名词,王石也不能例外。然而,“无奈的中产者”却被舆论送给了中国地产的风云人物王石。即使是在最近几年,诸如以财富多少排名的“胡润财富榜”、“福布斯财富榜”中,也很少能见到王石处于什么位置。
在最近的一年中,当王石的同行们——如碧桂园杨惠妍、世茂集团许荣茂、复星国际郭广昌、富力集团张力、SOHO 中国张欣、中国泛海控股集团卢志强等,都被宣布进入2007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前10 位时,王石的个人财富依然被远远地甩在后面。这与万科企业的如日中天反差颇大。
如此这番给了外界太多的想象空间。面对种种疑惑,王石不得不多次主动向公众解释,并公布了自己的个人财产。2003年前的王石个人财富约700万元,其中他个人的年薪为60万元。目前,虽然相应的股权激励方案获得了通过,王石的年薪早已增加了许多,但仍然与具有相似背景的企业家们不可同日而语。这在中国企业家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究其原因,本书前文提到过的王石放弃自己万科个人股份,可算是一大因素。
仅举一例:2007年10月31日,万科A 股几乎涨停,股价元,市值亿元。王石持股993835 股,这意味着,这天他的股票市值超过3800 万。一天之内,他的财富增加了300 多万。同年8 月,《中国企业家》发表《王石该不该拿7000 万年收入》一文,预计2007 年王石的全年薪酬有望总额突破7000 万元。该文作者预言,王石有望成为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后的第一个最富豪级的职业经理人。
然而,正是前文中所说的顾虑,王石毕竟还是放弃了自己个人股份的权利,也使他今日虽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