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3/4 页)
杨大康。
后来,杨大康没办法,只好宣布退岀红总司,并另立炉灶,想拉起一支新的造反派队伍,但却无人响应。于是,小伙子彻底失望了。最后,杨大康干脆自己发表声明,“红总司已经堕落变质,我宣布,成立独立革命造反大队。”其实什么独立革命造反大队?真正就他杨大康孤家寡人一个人而已。从此,杨大康成了真正无所事事的逍遥派。
但是,有一点却是值得称道的,杨大康始终挚(执)爱着叶秀子,而且勇敢地以实际行动,公开了他和叶秀子的关系。
叶秀子返校后,曾明确拒绝再和杨大康保持恋爱关系。
这位受过良好家庭教养,美丽,纯情,而又善良的姑娘,并非出于对杨大康曾经对自己死去父亲,有过的过激言论的记恨,实在是担心,因自己的家族出身和黑五类子女身份,影响到恋人的政治前途。但杨大康在对叶秀子的感情上,倒真正称得起是无私无畏的。他为叶秀子父亲的死和老人的一生清白,外岀搞调查,找资料,公开奔走呼号。他无微不至的照顾遭受巨大心灵创伤的叶秀子本人,她的妈妈和她的弟妹们。为表达他对叶秀子爱得刻骨铭心,他公开声言,“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爱情故,二者皆可抛”,他把裴多斐那首著名诗歌,都篡改为爱情至上的了。这令有名的校花,正处人生最低谷的大美人叶秀子,感激涕零。
七十年代初,就在走出校门的插队期间,他们结婚了。
但他们的生活并不顺畅。
开始他们都插队到了农村,叶秀子分在这个省最边远偏僻的山区小县河阴县,并且一去就是五年。杨大康却分在这个省的最东面,一个全国著名的学大寨先进县川陵县,正如它的名字,虽也是本省边远地区,但却是一半平川一半山地,山地也多为丘陵,比起河阴县条件要好得多。
这期间他们有了一双儿女。由于两人天各一方,且没有安家落户的房子,大女儿和小儿子都是在杨大康老家山东沂蒙地区农村生的,孩子们也一直由大康父母亲带着。在插队的第三个年头上,省里派到川陵县一支社教工作队,主旨是重新总结川陵县农业学大寨的经验。带队的人,是刚刚从牛棚解放出来的一位原副省长,即后来先后担任过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最后退居二线又任省顾问委员会主任的马斌。 但此时,马斌是省革委会常委兼政工组组长。社教工作队抽调了几个插队锻炼的大学生,来帮助搞调查、写材料,其中就有杨大康。
这次抽调,成了杨大康命运的转折点。
杨大康不仅社会调查搞得好,材料写得好,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又是一表人才,还有农家孩子那种实沉和憨厚。
老革命出身,靠解放后进过几天速成中学,才有了一点墨水的马斌,非常喜欢杨大康。老人有意想提携这个年轻人,甚至产生过把杨大康选做自己女婿的念头,只是在了解到杨大康已经结婚并已有了儿女,方才作罢。杨大康自己也感觉到了马斌对自己的垂青,明白这是历史赋予自己的机遇,必须抓住,不能有半点闪失。他对老头子真可谓敬爱有加,举止谦躬得体不说,对老头子一言一行都察颜观色,体会周详而深得要领。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只要他亲聆马斌说过的话,不论是会议正式报告、座谈会即席讲话,还是平时一些不正规场合的随便谈话,他都能默记得一清二楚。所以,他撰写的文字材料,老头子最为欣赏,认为最合心意。
一年以后,也就是社教工作队工作结束之后,杨大康正式被调入省革委政工组。又过了二年,在河阴县插队任小学教员的叶秀子,也被调回省城,到文革中瘫痪的省妇联筹备成立新的妇联。
与插队丈夫不同的是,叶秀子插队五年,并没有像丈夫一样放弃自己的专业,她在参加农业劳动和教学的同时,光写生画就画了不知多少,以至回城省时,仅画稿就装了满满当当五大纸箱,那是一种能装几十条香烟的马粪纸箱。那时,已经是文革结束后第三年,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的前夕。在她那些画稿中,有一部连环画草稿,是根据诗人纤夫那首著名长诗《老人家,请住手》意蕴,再加进她自己这几年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认识,创作的一部带意象色彩的连环画稿。这首诗,开始发表在邻省河阳县所在的地区文联一本文学刊物上。叶秀子回到省城一年后,又发现它被某省作协一本文学刊物转载。直到俩口子一齐调入《场》杂志工作后,又被唐风在《场》杂志上转载。随后不久,这首诗就受到了严厉批评,认为是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革命家的恶意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