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此地,笔者不禁要说:两千年后的我们在为虞姬伤感之余,是不是应该更深入、更全面地审视一下这个人物呢?
第27章 李广为何不得封侯
飞将军李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式的悲剧人物,他自“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一生戎马倥偬,名扬汉匈两国,却至死不得封侯。后人为之不平,为之惋惜,为之叹咏,“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腾王阁序》中更是写出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千古名句,进一步把飞将军的悲剧形象定格在人们的内心深处。
那么,李广为何不得封侯呢?
有人认为是因为李广在任陇西太守时杀过已经投降的800名羌人。此论源于李广请教的一位相面先生王朔之言,明显带有因果报应的宿命论色彩,虽在日本史学界相当流行,但属于不攻自破的谬说。
有人认为是因为李广胸怀不够大度,公报私仇,找借口杀了曾经轻侮过他的灞陵尉。此说似以小节论大端,难以令人信服,古往今来重大节而失小节的人中成功者多矣!
有人认为是因为李广治军不严,非也。李广带兵作战时虽然不讲军阵,表册文书大多省略,但他对关系士兵生死、百姓安危的征战大事还是非常严肃谨慎的。南宋大学者叶适曾对此作出辩驳:“李广自用兵,人所不及,世或以常律论之,固非矣。”就是说,李广用兵有自己高明而独到的一套方法,不能以常理看待。
有人认为是因为李广是“常败将军”,此论尤其荒谬。试想,匈奴兵将畏之丧胆,誉之为“飞将军”的李广怎么可能是个“常败将军”呢?如果真的如其所言,王昌龄就不会高唱“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卢纶也不会写出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塞下曲》。
有人认为是因为李广不是军事全才。此论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汉武帝时期并非军事全才而得以封侯者大有人在,而且这些人在疆场血战上远远逊色于李广。
李广不得封侯实在是因为他只有一只眼。
如果李广只有一只向上看的眼,他也很可能得以封侯,从古至今,靠阿谀奉承、吮疮舔痔而封侯者可谓数不胜数。但我们的飞将军李广却只有一只向下看的眼,他和兵士亲如兄弟,“得赏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他对百姓关爱有加,以至于他自刎而死时,全国的百姓为之痛苦流泪。
如果李广像卫青一样是汉武帝的小舅子,或者像李广利一样是汉武帝的大舅子,那么,即使他缺少一只向上看的眼,也照样能封侯,可惜他没有一个好姐姐或好妹妹。
李广不仅不肯溜须拍马,讨好上司,而且不会察言观色,顺承上意,甚至还有些不羁与自负。既然你对皇帝不感冒,那皇帝对你不感冒就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了,再勇敢的将军在皇帝面前也是弱者啊,除非你像麦克白一样敢把皇帝拉下马。
李广的悲剧告诉我们:在丝毫没有民主的封建社会中,要想官运亨通,仕途顺利,出将入相,进爵封侯,一定要有一只向上看的眼,因为在封建官场,向下看无足轻重,向上看举足轻重。
第28章 李广之死
笔者一直非常钟爱李广这一个历史人物。
儿时笔者就能背诵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那首《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见此诗,我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绵延万里的长城之上,一座城池巍峨耸立,飞将军李广雄据其上,面对匈奴的大漠戈壁,保卫着身后的大汉河山,头顶一面旌旗迎风飞展,上面绣着的“飞将军”三个鲜红的大字耀人眼目,动人心魄。
还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也是写李广的,那是中唐诗人卢纶的《塞下曲》组诗中的一首:“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短短二十个字,将飞将军的箭法描写得出神入化,鬼神皆惊。
后来,长大了,读了王勃的《滕王阁序》,才知道飞将军原来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战功卓著,威震敌酋,最终却未能得以封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成了人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时永远的痛苦与安慰。
后人如此怀念飞将军,不仅在于他的战功,还在于他的人品。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李广的为人之道治军之法几近完美的诠释了这句古训。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这样描写李广:“广廉,得赏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