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攀健狈⒄梗��10家店为一组,同时开店,要获得“组团效应”。分别在深圳、天津、北京、河南、海南等地同时开店。当经营遇到困难时,甚至不赚钱时,我的指导思想就是“零利润”策略。公司计划3年不要利润,先要规模和品牌,后求利润。结果3年下来一败涂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红高粱的教训证明:“零利润”经营观念,对初创时期的企业,对初级阶段的中式快餐业是不适合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小企业,又处于初期阶段没有抗风险能力。把小企业当大企业运作,全线出击,撒大网捞小鱼,徒劳无功,致使企业运作失败。
在几年的经营,我认识到:企业必须依据自身的能力,在起步阶段,应采取区域性连锁模式,缩短战线,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一个地区、以“利润”为目标,而不是追求“规模”。
一个企业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形成一个好的管理团队,要找准自己的“利润区”。
提到利润区这个名词,我想给读者谈谈《发现利润区》这本书。
我是2000年读到这本书的,读完之后,我十分感慨的说,如果能早读它三年,我可能不会像今天这么被动。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他改变了我的经营价值观。作者认为,有许多企业失败,原因就是把企业规模作为追求目标。认为“规模大,利润就一定大”。这种错误观念对企业特别有害。
企业正确的目标必须是追求“利润”,而不是规模。衡量一个企业的发展策略正确与否,就是看你的利润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作者还告诉我们,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的变化,“利润区”也在不断的作位移运动,如果企业领导人,不能及时发现新的“利润区”,企业的规模越大,危机就越大。作者特别强调建立利润管理体系,将各种资源有效、统筹运用,否则,就会陷入失败或困境之中。
记住:无论是中式快餐业,还是其他企业,要想方设法增加利润,而不是不断扩大规模。如果你要扩大规模时,必须以规模大了,利润不减少为前提;规模大了,利润反而小了,这时宁愿减少规模,而不要减少利润。
针对这个观点,我还想再举一个典型的失败例子,那就是亚细亚的教训。我在亚细亚集团工作过四年,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个企业的优点和缺点都对我有很大影响。在90年代初,亚细亚百分之百的是把追求规模、追求速度放到了第一位,本来在就一家的时候,无论是无形资产还是有形资产都是非常好的,可后来分店越来越多了,利润越来越少了。然而,没有引起总部的足够,反而认为,规模还不够大,继续发展,继续连锁,结果越陷越深,走到了倒闭的边缘。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几年的实践,让我清醒的认识到,生意就是生意,必须追求利润,而不是追求规模。企业的失败往往从扩大规模开始。“规模大利润就大”的观念对企业有害!
反思四
反思四、不尊重理财“金律”,导致企业财务恶化
无论你是经营一个快餐店,还是经营一个大的连锁集团,不是该不该懂一些财务管理的问题,而是必须精通财务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比一无所知更有害。为什么这么说呢?答案是,当你一点不懂时,你就会认真听取财务人员的意见。
尤其对民营企业的总经理来说,一旦你自认为懂了一些财务管理知识时,你就可能让财会人员服从你的决策。结果财务人员只好听你的意见,哪怕是错误的意见。
我在财务管理上吃尽了苦头。比如,财务管理中有一个“金律”:不能把短期借款用于企业的长期投资。然而,97年以后,红高粱的固定资产,大部分来自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加之,四面投资,财务管理跟不上,总部现金流量(即营运资金)减少,利息负担加重,最后导致企业运作失灵。
民营企业老板,必须设置合理的会计结构,建立严格的会计制度。应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的核心地位,绝不能违背财务规律去经营企业。
反思五
反思五、连锁理论的误区导致企业失败
迄今为止,我发现在商界,对连锁发展的问题,存在着相当大的误区。这个“误区”就发生在经营者太相信“连锁理论”了。而连锁理论又太缺少可操作性了。
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要有一家成功的店铺,然后要把他模式化、品牌化,接着开始拷贝这种模式。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营;另一种是加盟。而且连锁规模越大越好经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