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1/4 页)
。。
真实的历史
尊重历史是我讲述这段历史的重要原则,本书大量素材都来自于《二十五史》中的《梁书》和《魏书》。《梁书》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姚察,字伯审,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先后在梁、陈、隋三朝做官,参与修史工作。隋文帝开皇九年,他奉诏撰《梁书》。姚察在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去世,临终告诫儿子姚思廉一定要续成其志。姚思廉继承父亲遗志,终于在父亲遗稿基础上,于唐朝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修成《梁书》,并由唐朝名臣魏征作总论。
《魏书》的作者生于公元505年,几乎与杨忠同龄,字伯起,钜鹿下曲阳(河北晋县西)人,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他十五岁显露才华,二十六岁迁散骑侍郎,典起居注,并修国史,兼中书侍郎。魏国灭亡后,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他受命撰魏史。魏收仅用三年多时间,就撰成《魏书》一百三十篇,其中帝纪十四篇,列传九十六篇,志二十篇。
魏收和姚察与小说的主人公生活在一个时代,甚至与他们交往紧密,《魏书》和《梁书》是最佳的历史原料。不过,《魏书》和《梁书》借鉴司马迁为历史人物立传的写法,不容易与小说内容对照。《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古人历记载基础上,历时十九年编纂出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考证严密,文笔优美。《资治通鉴》、《魏书》和《梁书》是帮助大家了解这段错综复杂历史的最佳借鉴。
即便如此,三部史书仅能够恢复当时真实的历史的极小部分,那些伟大英雄们的言谈举止、表情、内心活动、情感和爱情都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能依靠小说的虚构。为了帮助大家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哪些是基于历史的合理虚构,我将《资治通鉴》中的相关记载作为附录,结合《魏书》和《梁书》加以点评,便于大家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更希望这种方法不至于误导读者,给予历史所必须的尊重。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百四十九卷(公元五一九年,梁天监十八年,北魏神龟二年)
初,燕郡太守高湖奔魏,其子谧为侍御史,坐法徙怀朔镇,世居北边,遂习鲜卑之俗。谧孙欢,沉深有大志,家贫,执役在平城,富人娄氏女见而奇之,遂嫁焉。始有马,得给镇为函使,至洛阳,见张彝之死,还家,倾赀以结客。或问其故,欢曰:“宿卫相帅焚大臣之第,朝廷惧其乱而不问,为政如此,事可知矣,财物岂可常守邪!”欢与怀朔省事云中司马子如、秀容刘贵、中山贾显智、户曹史咸阳孙腾、外兵史怀朔侯景、狱掾善无尉景、广宁蔡俊特相友善,并以任侠雄于乡里。
2007年八月,我搭着出租车从内蒙古包头出发,一路打听,在土路上颠簸十几里,才在固阳县北三十五公里,一个叫做春库仑的小村子边找到怀朔镇的遗址。一千五百多年的岁月抹去了古怀朔镇的全部痕迹,只有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土坡,遗留在大青山脚下。
怀朔镇遗址白墙下居住着三户村民,带着孩童玩耍的妇女告诉我,他们以前打井时就在这片土地下挖出许多半米高的铜佛像,因此来了很多考古专家,才知道这里曾经是历史上出了两个皇帝的风水宝地。当地人将侯景也当成皇帝,这也没有错,侯景确实称帝了。回包头的路上路过秦长城,这里应该就是蒙恬”却匈奴七百里”的遗迹吧?不得不佩服猛人秦始皇。
魏晋南北朝极重门第,高氏是渤海豪门大族,由于高齐帝室的攀附,渤海高氏的谱系显得疑点颇多。高庆为高欢五世祖,是十六国时期慕容垂后燕司空,其子高泰为吏部尚书,高泰子高湖为燕郡太守,可见高家与慕容氏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湖自燕郡率三千户降魏之后,子嗣多无默默无闻,高欢托言为高湖之后,让人难以查证。
按照《北齐书》记载,“神武生而皇妣韩氏殂,养于同产姊婿镇狱队尉景家。神武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高欢生长在鲜卑姐夫尉景家里,又娶鲜卑女娄昭君,即便真是渤海高氏汉人之后,也可以说是彻底鲜卑化了。
魏累世强盛,东夷西域贡献不绝,又立互市以致南货,至是府库盈溢。胡太后尝幸绢藏,命王公嫔主从行者百馀人各自负绢,称力取之,少者不减百馀匹。尚书令、仪同三司李崇,章武王融,负绢过重,颠仆于地,崇伤腰,融损足。太后夺其绢,使空出,时人笑之。融,太洛之子也。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怪其少;对曰:“臣两手唯堪两匹。”众皆愧之。时宗室外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