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少年立志出乡关忍辱赍志东台山
毛泽东在二弟毛泽民的陪伴下离开了韶山冲。
一路上,一阵阵秋风送爽,一阵阵桂花飘香。毛泽东几次要换了弟弟肩上的担子,都被弟弟拒绝了;毛泽民脸上淌着热汗,越走越有劲,他真心希望哥哥走出家门到外面去闯天下,并羡慕和感谢哥哥为他和三弟的将来先行去闯出一条人生的奋斗之路……
两兄弟就这样一路走着、说着、笑着,向南步行了50多里的路程——途中,毛泽民问哥哥:“离开家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首先是要掌握知识,开阔眼界,见见世面,然后再说具体做什么。”毛泽东这样回答。
临近中午时,两个人在路边的一棵大树下歇歇脚,吃了几口随身带着的干粮,然后继续赶路。
午后,兄弟俩到了湘乡县城南的东岸坪。在东岸坪古木参天、巍峨葱茏的东台山下,一处砖砌的圆形院落展现在碧波荡漾的涟水河畔,远有桂林茶山,近有稻田滚浪——这里就是东山高等学堂了。
毛泽东两兄弟进入围墙,但见小河环绕,流水清清;河边草茂林森,鸟语花香。第一次进入并亲身感受到这么幽雅而肃静的环境,两个人高兴极了,先在小河边洗了脸,然后找了文家表兄领他们到学堂的“入学登记处”为毛泽东注册。
毛泽东以为这所学堂是专门为湘乡人开设的,便填写自己是湘乡人,同时交纳了1400个铜板,作为5个月的膳宿费和学杂费。
看着哥哥办好一切入学手续之后,毛泽民就要离开学堂了,说是受母亲之托,要到唐家土乇去看望外祖父一家人。临分手时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二弟再次吟咏了宋朝女诗人李清照的一首五言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东山学堂是戊戌以前最早兴办的新式学堂之一,它实行“新式教育”法,讲授内容包括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这些都大大开阔了毛泽东的眼界;毛泽东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孩子在一起上学,从来没有与这么多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环境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这对他来说不能不算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的人生考验。
这里的学生大多是地主子弟和有钱人家的孩子,一个个衣着讲究,这使毛泽东从心里感谢父亲舍得花这么多的钱供他到这里来念书。初来乍到,毛泽东说话的口音带有浓重的乡土气,再加上他衣着朴素,只穿了两件自以为像样的短衫长袍,脚上穿着草鞋,在同学中年龄又偏大,先他入学的学生们便找各种机会、利用各种场合奚落他、歧视他,这给他的心灵深处蒙上了十分沉重的阴影,也促使他暗地里更加发奋读书。
毛泽东感到自己被人冷落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原籍并非湘乡县人;入学的学生是否是湘乡人,学堂是不限制的,所以毛泽东去改写了注册登记,写明了自己的籍贯是湘潭县韶山冲,这使他在学生们中间更加受到歧视。湘乡县在习惯上分为上、中、下三里,上、下两里的人纯粹由于地域观念而争斗不休,多少年来势不两立;毛泽东在这种态势下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因为他本来就不是湘乡人,结果三派学生都疏远他、看不起他。
那些富家子弟经常欺辱毛泽东,对他蛮横无理,不仅给他取了一个极为难听的绰号,还有人当众嘲笑他、讥讽他说:“挑粪桶去吧!还穿草鞋呢,脚上有牛粪哩!”
尤其不能令毛泽东容忍的是,不知谁探听到的消息,知道了毛泽东在家时曾经讨过老婆,有人便拿这件事挖苦他说:“上什么学呀?回家抱伢子去吧!莫把老婆一个人晒在家里……”
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伤害了毛泽东的自尊心,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毛泽东发奋进取的拼搏精神。同学们的态度,对刚刚步入社会的毛泽东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和伤害。他把自己内心深处的许多想法都记录在了一个小本子上,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借以发泄自己的苦恼、怨恨和激励斗志。他写道:
我连自己的老子都敢反,何况你们这群娃娃!全中国我都敢反,何况你们这群碌碌小人!
类似这样的话,他也对他同在东山学堂读书的表兄讲了。
此时的毛泽东,先是爱读南宋大诗人陆游写的一首《卜算子?咏梅》词;心情消沉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在教室外面树丛中的空地上一边踱步一边吟咏:
六、少年立志出乡关 忍辱赍志东台山(2)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