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野战(第1/2 页)
第14章 野战?
击溃了苏沃洛夫后,拿破仑决定分兵,留在克吕甘-纳波卡的奥地利军队只剩下三万人,带着两个新军旅和近卫军整编一师共计两万五千人,拿破仑踏上了征途。
侯赛因帕夏被派往科姆拉茨方向,率领两万五千人,待到拿破仑击败科堡亲王,回师至福克沙尼时,迅速抢占科姆拉茨,切断俄国人的补给,为决战创造条件。
剩下的部队由优素福帕夏统领,驻扎在布拉索夫地区以逸代劳。
从原时空的历史轨迹来看,欧洲在这一时期的战术革新有两个领军人物,即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兰西皇帝拿破仑,而它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合成军队的运用。
合成军队的概念兴起于七年战争期间,在科林战役中败于奥地利的道恩元帅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带着两万两千名士兵,急速转进西南迎击由法国元帅苏比斯亲王和奥地利的希尔德堡豪森亲王率领的六万五千名联军士兵。
整个七年战争中最为经典的罗斯巴赫战役就此爆发。
战场位于萨尔河北部,由于士兵人数上的巨大差距,弗里德里希二世罕见的采取了守势,普军的防线为南北方向,面向西方。
而联军仗着己方的兵力优势,以三路纵队东进,直插普军阵地与萨尔河之间,意图逼迫普军后撤。当联军已经相当靠近普军的时候,弗里德里希二世下令士兵离开营帐。
这恰恰被联军视作普军撤退的前兆,联军迅速加快行军接敌。
然而此时弗里德里希二世已经收缩了他的左翼,将兵力集中于他的右翼,联军随即被引入了普军阵地南部与萨尔河之间的狭长地带。
战役到这里,其实结局已然注定。因为所谓纵队,并非作战阵型,它是行军的队形,部队一旦接敌,即迅速转变为横队,使得己方在一条战线上拥有更多的火枪,形成对敌军步兵的压制。
但在罗斯巴赫战役中,不利的地形使得联军难以展开部队,压制方随即成为普鲁士军队,借着火力优势,普军骑兵迅速击溃了联军先锋。
但他们没有追击,因为在己方炮兵外的地区以骑兵压制对方只会造成步兵方阵的运用,战局随即僵持。
在塞德利茨将军的带领下,普军骑兵开始迂回,将联军步兵进一步压向普鲁士阵地,当联军步兵已经大部进入普军炮击区域时,屠杀开始了。
联军密集的步兵方阵在普军十八门重炮的轰击下迅速混乱,解体。
抓住时机的弗里德里希二世指挥着普军步兵杀进联军阵中,先前进行迂回的普军骑兵从背后直插联军,会战的胜负完全决定了。
是役,联军损失四千五百人,被俘五千人,普军损失共计六百人。
合成军队的威力在这一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骑兵的机动性,炮兵的杀伤力,步兵的万能性在弗里德里希二世巧妙的指挥下,显示出来惊人的配合性。
继弗里德里希二世之后,将合成军队进一步发展的则是拿破仑,相比原时空,这一次,这位伟大统帅更早的展现出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
锡比乌,科堡亲王的部队已经正面撞上了拿破仑统率的奥斯曼军队。在己方兵力占优的情况下,科堡亲王选择主动出击。
“佩尔克将军,你带领骑兵迂回至敌军后背,时刻咬紧对方,压缩对方活动空间。”
“朱利斯将军,你带着炮兵和两个营的步兵,迅速抢占高地。”
“弗洛尔将军,你率领其余步兵,迅速展开为横队,以三排式战列向敌军发起进攻。”
面对着咄咄逼人的奥地利军队,拿破仑没有选择抢占高地,而是将战线后拉,让步兵呈散式阵型,尽力避免来自敌军的炮火,同时将炮兵部署在了中军,以三四个步兵方阵保卫炮兵。
由于科堡亲王行军指挥的问题,奥地利军队的横队展开相对拿破仑指挥下的奥斯曼军队迟了一点。而此时奥地利的炮兵正在抢占高地,无力为己方提供火力支援,整个奥地利军队在此刻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火力真空地带。
拿破仑迅速抓住了这个千钧一发的时机,奥斯曼炮兵率先开始炮击,步兵也随之跟进,奥斯曼军队在短时间内掌控了优势,拿破仑随即下令骑兵全军冲击。
呈楔式阵型的骑兵一头扎进了奥地利军中,散兵式分布的弊端这一刻在骑兵面前显露无遗。
锋利的马刀不断挑战着奥地利士兵脆弱的神经,不时有战友被奥斯曼人砍翻在地的恐惧更是让整支奥军出现了大面积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