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还挑起来了(第1/2 页)
工作的地方还能自己选!
胡秀英跟陈浩打了声招呼,聊了几句,便离开了。
童漫没急着走。
“姐夫,一路上,胡校长一直在跟我打听你的事,询问你是不是认识高层的领导,或者有哪个亲戚在江城大学。”童漫道。
一声姐夫,喊的很亲热,心甘情愿。
胡秀英不在,她更活泼了。
“我认识最有本事的亲戚,应该就是老丈人和丈母娘了,别的亲戚都是农民。”陈浩道,“再有你,也是城里人,工作也好。”
最先提出恢复高考提议的人,是江城大学的教授,查全性,这个在8月份的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才会发生。
还有十多天的时间。
但在正式的提出这个提议之前,私底下,查全性,包括其他一些持恢复高考意见的相关人员,肯定有了腹稿,相熟的人在私下肯定也已经交换了意见。
这也是为什么胡秀英觉得他认识高层的领导,或者是江城大学有熟人,因为有这方面的关系,才能获得相关的信息,才会对恢复高考的事情提前预料到。
但实际上,这些关系他一概都没有,靠的是先知先觉。
“我算什么有本事?户口虽然是弄到城里了,也有了老师的工作,但是赚的不多,工作也谈不上有多好,跟姐夫比起来差远了。”童漫说道。
“先前我一直觉得在城里才有出息,在农村就是乡下人,就是没能力,现在看法改变了,姐夫你是农业户口,花山饭店开起来了,兴盛酒楼也开起来了,证明我之前的看法是存在严重偏见的。”
她在检讨自己。
“老祖宗有句话叫做穷山恶水出刁民,人的好坏实际上跟户口没太大关联,更多的是环境造成的,是后天因素。”陈浩道,“还有一句话叫做仓禀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吃饱了,穿暖了,有上升的途径,作奸犯科的事情自然就少了,大部分人都想要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只是因为吃饱穿暖的底线被突破了,才不得不铤而走险。”
他没有说农村的好,也没有说农村的不好,只是阐明了背后的一些逻辑,让童漫自己去思考。
“我觉得你有时候说话比胡校长说的话还有深意。”童漫说道。
“有那么夸张吗?”陈浩笑着说道。
“真有那么夸张,一点都不说假话,不只是我有这种感觉,就是胡校长也是这么跟我说的,说你一点都不像农民,比好多知识分子说的话都要有逻辑,看的事情都要远。”童漫站在陈浩的跟前,上下打量着他。
想要从陈浩身上看出一些原因,但是却一无所获。
“阅历多了,好多事情自然就能知道其运行的原理,以及其中的逻辑。”陈浩道,“不是有句话叫做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
“都是一样的道理,读书,读的是别人的经验,别人的总结,利用这些经验总结,在遇到的事情做出参考和警醒。”
“处事也是这样的道理,都是经验的积累,积累的多了,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就能更好的应对。”
成功的人,除了有人抬一手,还有比较重要的特性,能不断的自我进步。
“你比我更适合当老师。”童漫给出中肯的评价。
闲谈了几句,童漫想起正事,“沾姐夫你的光,我有机会去市里,位置还能选,能去教育局,也能去学校,你觉得这两个地方,哪个要好些?”
“肯定是教育局好,行政编制,学校只是事业编制。”陈浩道。
“不都是干部吗?待遇也差不多。”童漫问道。
以往,她有什么事情都是自己想办法,自己消化。
如今她更愿意听听陈浩的建议。
“的确都是干部,甚至教育局和学校的人事流动比较频繁,没有什么门槛,但看事情不能看眼前,还得看往后。”陈浩道。
“政企不分,不利于市场竞争,对经济的公平运行也不利,既是选手又是裁判,别人还怎么玩?”
“教育行业也是类似的道理,管理和教学肯定会分开,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区分和边界也会越来越明显。”
“事业单位就跟王小二过年一般,会一年不如一年,福利待遇,包括稳定性和社会地位,跟行政单位的差距,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
他说的一些都是后面会发生的事,这里面就涉及到八九十年代的国营改制。
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