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援救大凌河(第1/2 页)
张辉和洪敏分别收到电报后也觉得这是最佳方案,洪敏安排铁牛亲自带兵驻守石见银山,留有四百朝鲜火枪队,十二门火炮,将船上大部分弹药和煤炭卸船给留守人员,以这样的规模基本可以抵御上万的倭国部队的进攻。
在临走前,洪敏在全体朝鲜士兵面前,开了个全体成员大会,说明这次战斗的正义性,解救了许多朝鲜百姓和妇女,被解救的朝鲜百姓都是跪地感谢天朝上国的恩德。
这次解救了上百名民夫和三十多朝鲜妇女,准备一同随船回朝鲜,而倭国俘虏将顶替劳工位置,由朝鲜士兵看押,进行采矿作业和提炼,在临高提供的机械设备前,暂时还是以他们原来的方法。
银山的矿工使用精炼法开采,又名\"灰吹法\",这种方法于
1533
年经朝鲜传入日本。灰吹法是指将银矿和铅融化做成合金,然后在熔炉里摊开加热到极高温再萃取出白银的过程。
倭国缺燃煤,只有褐煤,无法燃烧只能当做肥料使用,所以加热的原料用木炭木材居多,热效率使用不高,提炼白银产量在洪敏眼里依旧是相当落后,洪敏将船上的煤炭也同时卸下来当燃料使用,留下够回程朝鲜的煤就行,以后只能靠朝鲜运煤过来,带着解救的朝鲜人员和近四十万两白银回朝鲜基地。
倭国行程告一段落,在旅顺的张辉收到登州发来电报,朝廷下达登莱辽东新兵前往辽西为祖大寿解围,孙元化下达命令,东宋培训的两千新兵汇同葡萄牙训练的万余新兵北上驰援大凌河。
大凌河城在今天的凌海市,凌海市过去叫锦县,大凌河古称渝水、龙川、白狼水,辽代以后改称凌河(灵河)、大凌河。
全长398公里,是古代沟通东北与中原的交通要道,凌海市位于锦州东三十余里,是屏蔽锦州的重要防线。
明军若要固辽,就必修此城;而后金要想攻明,也就必拆此城。从袁崇焕时起,双方对大小凌河二城争夺就非常激烈,已是两建两拆。
面对明军的筑城,皇太极当然不能坐视,他立即征调大军,包括蒙古兵在内,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从沈阳出发,翌日便渡过辽河,拉开了凌河之战的序幕。
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八月一日,皇太极设筵款待前来参战的蒙古军,然后再次申令军纪,并兵分两路,一路由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率兵两万,经义州屯住于锦州和大凌河之间,切断锦州与大凌河的联系。皇太极亲自率大军经黑山、广宁从正面压向大凌河城。
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八月六日,两路大军会合于大凌河城下,大凌河之战打响了。
大凌河城虽被金兵多次摧毁,但原有墙基还在,因此修城进度较快。太极没有给祖大寿足够的时间,在他修了不到半个月时,便兵临城下。城墙雉堞还没修完,祖大寿只好关闭城门,仓促应战。
皇太极这次大凌河之战,他一改从前硬攻的战法,改成了围。他命八旗将士环城挖了四道壕沟,并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墙,将个小小大凌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
明军万万没料到金兵会出此狠招,他们从城上向下观望,只见:“逆奴围凌,连挖四壕,弯曲难行,器具全备,计最狡矣。”而城中粮草仅够几天之用,围了不几天城中就断粮了。
城中将士无不惊恐万状,祖大寿作过几次试探性的突围,都被金兵杀了回去。无奈之下,只好坐困愁城,向朝廷求援,盼着援兵,登州孙元化也是这个时候收到八百里加急的出兵命令。
皇太极这一围,城中的明军只有坐以待毙,如果想活着出去的话,一是靠援军来解围,二是只有投降。而援兵前来,必须与金兵野战于城外。
祖大寿,字复宇,辽东人。1628年(崇祯元年)因守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获得“宁远大捷”而升为前锋总兵官,派驻锦州。得袁崇焕的器重,与何可纲、赵率教一起被袁崇焕称之为辽东三杰。
皇太极对祖大寿十分看重,围困十天后,便开始了劝降工作。但祖大寿不为所动,对皇太极根本不予理睬。
围了不到半个月,八月十六这一天,松山守军两千前来增援了,由于众寡悬殊,被后金没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第一次救援失败。
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八月二十六日,总兵吴襄、宋伟率锦州兵六千前来救,阿济格率兵迎敌。这一天上午,雾非常大,几尺外就看不清人,阿济格因打了胜仗得到了皇太极的嘉奖。明军的第二次增援也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