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朝堂上的博弈(第1/2 页)
乾清宫内,清晨的朝会如常开始,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内阁次辅周延儒率先出列。
“陛下,粮仓储备计划的推进虽有成效,但部分地方奏报显示,由于仓储建设与运输费用过高,地方财政已不堪重负。臣以为,计划应适当放缓,以免引发更多的地方矛盾。”
周延儒的声音平稳,但语气中明显带着阻挠的意味。他的言论一出,不少东林党官员随声附和。
“周爱聊所言甚是,仓储计划虽好,但若因仓促推行致使民生受损,恐怕会得不偿失。”
崇祯目光如炬,缓缓扫过这些附和的官员。他用手指轻轻敲击御案,似乎在仔细权衡,却突然开口,语气冰冷:“民生受损?朕倒想问问诸位,灾区百姓的饭食,是否也该放缓?若地方官员真的用心,怎么可能耗尽财政?”
朝堂一片寂静,附和者纷纷低下头,不敢再多言。
崇祯表面冷静,内心却早已将几名核心反对者一一标记。通过心镜术,他清晰感知到周延儒的情绪波动——表面恭敬,内心却满是不满与轻蔑。
“今上如此年轻,根本不懂朝廷运作,竟妄图强行推进粮仓计划。早晚会失败,东林党自会趁势接手大局。”周延儒的内心活动无所遁形。
崇祯微微一笑,眼中寒光闪过,心中暗道:“看来,这些人已经将朕视为绊脚石。”
当日,崇祯召见玄卫首领王安。
“周延儒与东林党暗中联络,处处阻挠改革。他暂时不能动,但朕需要他的支持者一个个消失。”崇祯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王安躬身道:“属下明白。玄卫会盯紧这些人,并将他们的行踪一一记录在案。”
崇祯点头,语气转为平和:“记住,暂时不要大动干戈。利用他们的小动作将他们调离核心职位,这样既能震慑,又不引起朝堂动荡。”
几日后,内阁中几名长期拖延奏报、阻挠粮仓计划的官员接连被贬至偏远州府。这一消息在朝堂内引起轩然大波。
户部侍郎杨时年,是顽固分子之一。他站在朝堂上,当着群臣的面愤然上奏:“陛下!臣只是担忧仓促推进政策会伤及民生,从未有半分不臣之心。为何突然将臣调任至边地?”
崇祯冷冷一笑,言辞如刀:“伤及民生?户部账目何在?为何河南试点时百姓称颂,而你所负责的地区却问题频出?杨侍郎,朕对你失望透顶。”
杨时年脸色惨白,想要辩解,却被崇祯挥手制止:“拖延者,误国。今日之调任,是对你不负责任的惩罚。”
此话一出,百官心头一颤,再无人敢当堂为他辩护。
随着几名顽固分子的离开,崇祯开始着手调整朝堂的权力结构。他提拔了一些务实的中低级官员,尤其是那些在河南试点中表现突出的地方官。
一名年轻的吏部主事被破格提拔为侍郎,他跪拜谢恩时激动地说道:“臣必不负陛下厚望,全力协助粮仓计划的推广。”
这一人事任命立刻让朝堂上风向骤变,许多观望的官员纷纷调整立场,开始积极支持崇祯的政策。
早朝刚刚结束,钱谦益缓步走入内阁议事厅。他神色如常,但眼底隐约透着疲惫。他的几名心腹早已等候多时,见他进来,立刻低声抱怨。
“大人,陛下对杨侍郎的处置过于严苛,此举分明是在警告我们东林党。若再不采取行动,只怕连您的地位也难保。”
钱谦益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他缓缓坐下,语气低沉:“杨时年虽是我们的人,但他的确在户部工作中有所懈怠,被拿下也无可厚非。如今的局势,我们只能隐忍,不可轻举妄动。”
“可是陛下的雷霆手段越来越频繁,我们若再不反击,只怕局势会更加被动。”一名官员急切地说道。
钱谦益嗤笑一声,语气中透着冷厉:“你以为本官的每一步都没有算计?不然为何陛下始终未动我的位置?朝廷之事,从来都是权衡利弊。陛下看似强硬,但若没有我们这些文臣,改革寸步难行。”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当下之计,是继续表面上支持他的政策,但在实施中拖延和削弱。等到地方财政问题暴露,粮仓计划自然会被百姓与地方官员所诟病。”
翌日,钱谦益召集东林党内部核心成员,并下达了一系列指令。他要求各地东林党势力在地方上散布对粮仓计划的不满,同时联合部分士绅,通过上书的形式反对朝廷过度干预地方事务。
“陛下目前气焰正盛,我们正面反对只会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