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疑云笼罩(第1/2 页)
晨光透过宫门洒入金銮殿,朝会如常举行。然而,崇祯的心中却笼罩着一片阴云。他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平静地扫视着站立两列的文武百官,每一张面孔,每一个细微的举止,都被他收进眼底。
在这看似平静的朝堂上,有些人正在忐忑不安,而更多的人却浑然不觉,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崇祯观察的重点。
“李邦华、黄道周……还有几个名字。”李辰在心中默念着名单中的几位重点目标,目光在朝堂之上缓缓移动。他催动心镜术,试图捕捉这些人内心的情绪波动。
果然,当目光落在李邦华身上时,他的情绪波动最为复杂,尽管面色平静,但内心却充斥着隐隐的不安和惶恐。他拱手奏报边疆事务,语气条理清晰,然而,在心镜术的感知中,他的每一句话都显得有些刻意。
“他在掩饰。”崇祯冷静地判断,这种掩饰并非出于对皇权的敬畏,而更像是对某种隐秘威胁的忌惮。
另一侧的黄道周,则表现得异常镇定。他言辞激烈,当朝提议:“陛下,魏忠贤余党之毒未清,此事事关国家根本,应当立即彻查!”他的情绪中没有恐惧,反而充满了一种纯粹的正义感。
“黄卿家提议得不错。”崇祯微微点头,语气平和却暗藏深意,“魏忠贤余党作乱宫闱,的确需要彻底清查。但黄卿可知,这一查,可能牵连甚广,甚至会影响朝堂的稳定?”
黄道周拱手,神情坚定:“陛下,稳定之本,在于大义。若容叛逆藏身朝堂,岂能长治久安?臣以为,只要证据确凿,哪怕再牵连甚广,也必须坚决整肃!”
此言一出,宦官领袖曹化淳脸色一变,立即上前一步,冷声说道:“陛下,黄大人之言未免过于武断。余党的确可恶,但陛下英明神武,既然已掌控局势,不妨暂缓清查,避免引发朝野动荡。臣以为,稳字当头。”
朝堂之上,两派立场鲜明,东林党大多支持彻查,而宦官势力则明显表现出防备与敌意。李辰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双方争论,心中却波澜不惊。他明白,这场表面上的意见分歧,实则是一次对权力的较量,而他,正是唯一的决策者。
争论持续了片刻,崇祯终于抬手制止。他目光冷静地扫过全场,缓缓说道:“诸卿所言各有道理,魏忠贤余党之事,朕自会妥善处理。至于具体方案,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再作定夺。”
这句话既没有明确表态支持任何一方,也让两派暂时偃旗息鼓。崇祯心中有数,现在还不是揭开名单的最佳时机。他需要更多的证据,也需要更全面的筹谋。
退朝后,崇祯回到养心殿,将名单和相关情报再次摊开在桌案上。他轻声唤道:“玄天策,模拟两种方案的未来结果。”
玄天策的界面迅速浮现在脑海中,冷静的提示音响起:
【模拟目标:通过两种方案处理魏忠贤余党事件,评估未来局势变化。】
**方案一:立即整肃**
- **短期效果**:快速震慑余党势力,部分朝中余党成员被清除;陛下权威进一步巩固。
- **长期影响**:由于证据链尚未完全,部分清查可能引发朝堂内部反弹,东林党与宦官派矛盾激化,可能导致政局不稳。
**方案二:稳步推进**
- **短期效果**:通过秘密调查与信息扩展,逐步完善证据链,掌握余党更多核心成员。
- **长期影响**:可在朝堂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实现更彻底的清算,但时间较长,可能错过部分行动窗口。
崇祯扫过模拟结果,陷入深思。两种方案各有利弊,但从长远来看,稳步推进显然更符合他的布局需求。然而,这也意味着,他需要更大的耐心与更精准的掌控力。
“王承恩。”崇祯抬头看向侍立一旁的首领太监,语气冷静却带着决断,“通知玄卫,扩大调查范围,尤其是名单上的地方官员和与他们有接触的京中商贾。任何异常动向,第一时间上报。”
“是。”王承恩恭敬应声,随即转身离去。
夜深,养心殿的灯火摇曳,崇祯手中的茶盏渐渐冷却。他独自坐在书案前,目光定定地盯着玄天策的模拟界面,脑海中不断勾勒着接下来的行动步骤。
他声音如寒风般刺骨,“你们隐藏得越深,我就越想看看,你们究竟能藏到几时。”
窗外夜风阵阵,吹动宫灯的光影摇曳。崇祯的计划已经悄然推进,而朝堂上的疑云,也在逐渐浓重中等待一场暴风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