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收剿黄巾 青州军兴(第1/3 页)
董卓出逃后的天下,宛如汹涌波涛中的孤舟,在各方汹涌暗流的冲击下,飘摇不定。黄巾之乱虽已过去些许时日,可那燎原之后的余烬,依旧在各地隐隐燃烧,不时迸出火星,燎起新的灾祸。那些散落在青州等地的黄巾残部,犹如一群失去管束的饿狼,四处流窜,所到之处,村庄被劫掠一空,农田荒废,百姓们在恐惧中艰难度日,地方秩序早已被搅得支离破碎。而地方上的郡守、州牧们,为了应对这混乱局面,纷纷扩充私人武装,权力日益膨胀,对朝廷的政令阳奉阴违,大有割据称雄之势,这让身处洛阳宫城的刘辩,每夜辗转难眠,忧心如焚。
刘辩时常独坐于御书房中,烛火摇曳,映照着他那年轻却饱经忧患的面容,眉头紧锁间,似是承载了这天下所有的沉重。他深知,若想让大汉江山重现昔日辉煌,重铸朝廷威严,就必须斩断这乱麻般的诸多祸根,而当下,收剿黄巾残部,遏制地方势力坐大,无疑是燃眉之急。可这等艰巨之事,非得有一位能文能武、兼具雄才大略且忠心不二之人方可胜任。刘辩的目光在脑海中一一掠过朝中诸多臣子,最终,落在了曹操身上。
曹操,生得一副不凡相貌,身姿矫健,面庞棱角分明,双眸深邃而锐利,仿佛藏着无尽的智谋与果敢,只需一眼,便能让人感受到他身上那股子不凡的气度。他出身宦官之后,却从未沾染阉党那等弄权营私的恶习,自幼便胸怀大志,研读兵法,渴望在这乱世之中闯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作为,对朝廷更是心存赤诚,一心想凭借自己的才能,扶大厦之将倾。
刘辩坐在御书房的龙椅之上,手轻轻摩挲着扶手,心中反复掂量着曹操的过往点滴。他暗自思忖道:“曹操此人,确有过人之处啊。往昔面对董卓那等逆贼,他敢于孤身犯险,足见其胆识;而后在诸多事务中,又总能想出奇谋妙计,尽显其智谋。如今这收剿黄巾残部的重任,交予他,或许真能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一步,只是兹事体大,还需再谨慎斟酌一番才好。”
这日,刘辩再次召集朝中重臣入宫议事。待众人鱼贯而入,御书房内一片寂静,众人皆感受到今日气氛的凝重,皆垂首屏息,不敢妄动。刘辩缓缓开口,声音虽沉稳,却难掩其中的忧虑:“诸位卿家,如今天下局势依旧动荡难安,黄巾余孽在地方上肆虐横行,如毒瘤般侵蚀我大汉根基,地方势力也借此良机不断扩充羽翼,渐成尾大不掉之势,长此以往,我大汉江山恐将分崩离析啊。朕苦思良久,欲选派一人前往青州收剿黄巾残部,重塑地方秩序,不知众卿可有合适人选推荐?”
话语落下,大臣们面面相觑,一时之间,无人敢贸然发声。毕竟这可不是什么美差,那青州的黄巾残部虽说已是强弩之末,可毕竟人数众多,且作战悍勇,稍有不慎,便可能深陷泥潭,不仅战功难立,怕是连身家性命都得搭进去,还会连累家族遭殃。
这时,尚书卢植出列,他身着朝服,身姿挺拔,一脸正气地拱手奏道:“陛下,臣以为曹操曹孟德可担此重任。曹孟德素有雄才大略,军事才能卓越非凡,昔日面对董卓大军,他虽兵微将寡,却毫不畏惧,敢于主动出击,其胆识谋略可见一斑。且此人一向秉持忠义,对朝廷忠心耿耿,从未有过二心。派他前往青州,定能凭借其智谋与勇武,收剿黄巾残部,还青州百姓一片朗朗乾坤啊。”卢植目光坚定地看着刘辩,心中对曹操着实欣赏有加,他深知曹操与颍川士族往来密切,若曹操能得颍川士族在后方全力支持,那此次行动便如虎添翼,胜算大增,所以毫不犹豫地举荐了曹操。
刘辩听闻,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之色,其实他心中原本便倾向于曹操,如今卢植也这般力荐,更是让他笃定了想法。他接着说道:“卢卿所言极是,朕亦有此意。曹操曹孟德,朕观其过往种种,确是可用之才。今朕便拜曹操为右将军,令其即刻率领本部兵马,前往青州收剿黄巾残部。同时,朕欲征用颍川士族,让他们在后方为曹操提供钱粮物资等支持,也好确保此次行动顺利进行。”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大臣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之声不绝于耳。颍川士族在朝中本就有着盘根错节的影响力,势力不容小觑,如今朝廷要征用他们,这其中牵扯的利害关系太过复杂。有的大臣眉头紧皱,心中暗自担忧颍川士族会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张势力,打破朝堂现有的权力平衡,日后恐成尾大不掉之势;有的则微微点头,觉得这未尝不是一个良策,毕竟颍川士族人才辈出,底蕴深厚,有他们助力,曹操此次收剿行动成功的把握便多了几分。
刘辩看着众人各异的反应,心中明白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