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缺失的美术课(第1/3 页)
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一切都如往常一样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然而,就在即将开始美术课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令我感到十分意外的事情。
当时,班主任老师带着她一贯的温柔走到我的面前,轻声对我说:“秋桔呀,你下节课能不能到外面的台子下面去待一节课呢?”听到这话,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诧异之情。毕竟,这样的要求实在太不寻常了,但出于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我并没有当场提出反对意见。
心里暗自琢磨着,难道是老师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需要安排吗?又或者是与我个人有关的特殊情况?种种疑问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但我还是决定先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于是,在那节美术课上课之前,班主任老师邻着我我悄悄地躲到了外面的台子下面。
那个地方有些空旷,上午的阳光洒满了整个操场,陪伴我的就是那温柔的阳光和淡淡的沙土,周围还弥漫着一丝淡淡的尘土气息。我静静地蜷缩在角落里,耳朵却始终留意着教室里传来的动静。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美术课下课的铃声响了起来。我这才从藏身之处钻出来,匆匆忙忙地跑回自己的座位上,准备继续接下来的课程。
这短短的一节课,对于我来说却是如此漫长而独特。它成为了我这辈子迄今为止唯一一次缺课的经历,也让我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得充满了神秘色彩。
放学之后,我鼓起勇气去找班主任询问缘由。班主任看到我后,脸上露出了些许愧疚之色。她拉着我到一旁安静的角落,缓缓开口道:“秋桔啊,其实那天有位很重要的人来听课,学校希望展现出咱们班最好的一面。你知道的,你的家庭情况有点复杂,怕给班级抹黑。”我听后,心里一阵难过,原来竟是这样的原因。
我低着头默默地往家走,一路上思绪万千。到家后,爸爸看出了我的不对劲,在他们的追问下,我道出了实情。爸爸沉默良久,摸着我的头说:“孩子,这不是你的错,社会不该是这样的。”从那以后,这件事反而成了我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动力,我要用行动证明,无论家庭出身如何,都不应被歧视。多年后,我凭借自己的努力生活,再回头看这段经历,虽仍觉心酸,但更多的是释然。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零尽了,已经没有伞盖一样的荷叶高高举起,遮挡风雨,菊花也凋残了,不过还有顽强的枝丫尚未干枯,傲立寒霜。
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你一定要记住,现在这橙子变黄、橘子正绿的秋末初冬之际,正是人间难逢的美景时节。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着名文学家。他一生在政治上屡遭打击,但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其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
【赏析】
元佑五年(1090年),苏轼在杭州担任太守。在这里,他结识了五十八岁的两浙兵马都监刘景文,两人一见如故。苏轼就写下了这首《赠刘景文》。
这首诗开篇描写了秋末初冬,荷叶和菊花都已经衰残的景象———但这两者都不是作者叙述的重点,诗歌的后两句才是苏轼所要强调的对象。秋冬一般被认为是肃杀寒冷的季节,苏轼却称它为“一年好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此时有“橙黄橘绿”。在“橙”和“橘”中,作者最想要强调的还是“橘”。
其实在古代,“橘”可是能与松、竹、梅岁寒三友相提并论的高洁形象。屈原有《颂》,借赞美“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的橘来表白自己“秉德无私”的高洁追求。张九龄在《感遇》中也写道:“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因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而这里苏轼写橘,不仅是在赞美秋冬美景,更是在赞美刘景文正直的操守与清白的品格。
此时的刘景文已年近六十,仍旧蹉跎在低微的官职上,纵有一身才华也无处施展。秋末初冬象征着人生的中晚年,虽然已近迟暮,却是果实收获的季节。苏轼在这首诗中也倾注了对朋友的鼓励,期待朋友能够凭借积累的才学与品行,收获应有的回报。其实,此时的苏轼也已经年过半百,对朋友的激励,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的人生信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