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后晋(第1/2 页)
后晋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三个朝代,存在于936年至947年,历时11年,别称为石晋。以下是关于后晋的详细介绍:
建立背景
后唐时期,石敬瑭作为河东节度使,因功高震主受到后唐末帝李从珂的猜忌,被多次削减兵权,甚至面临被调离河东的危险,于是他决定起兵谋反。
建立过程
石敬瑭与手下将领刘知远、桑维翰等密谋后,向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称“儿”,并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的援助。在契丹的支持下,石敬瑭于936年在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不久攻入洛阳,后唐灭亡。
政治制度
后晋在政治体制上基本延续了后唐的三省六部制等制度,同时进行了一些改革和调整,如在宗室和官僚的分配上更加注重实际效果,避免过多裙带关系,提高了政治经济的运作效率;还加强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重视法制和官民关。
军事制度后晋延续了后唐的兵制,设立府兵和保甲制度,并注重选拔尚武、能武的人才,对军队进行改革和整顿,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经济状况
后晋在经济上主要沿袭了后唐的征税盐政及货币制度,并放宽盐政,允许民间私下铸币。中原地区传统农业仍在发展,但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受到诸多阻碍。
文化发展
后晋推崇佛教与道教,编写了《大晋政统》,乐舞也开始盛行,但因政权短暂且战事不断,文化发展整体成就并不突出。
外交关系
后晋早期尊契丹为主,向其称臣称儿,石敬瑭每年向契丹贡奉大量财物。石重贵继位后,改变政策,称孙不称臣,还拘禁契丹使者、抢夺契丹商人财物,导致双方关系恶化,最终引发战争,后晋也因此灭亡。
疆域范围
后晋疆域极盛时大致相当于以今北京与山西大同为中心,东到河北遵化,北至长城,西界山西神池,南到天津、河北河间、保定以及山西繁峙、宁武一线。
灭亡原因
一方面,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行为使中原地区失去了重要的军事屏障,后晋在与契丹的对抗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后晋内部政治腐败,如杜重威等将领卖国求荣,带领主力军队投降契丹,致使后晋迅速灭亡。
石敬瑭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892年3月30日出生,942年7月28日去世,沙陀族,太原人。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早年经历
石敬瑭年少时沉默寡言,熟读兵书,因善骑射被李嗣源看重,还成为其女婿。他曾多次随李嗣源征战,在与后梁的战争中,多次救李存勖及李嗣源于危难,如在莘地之战中,率十数骑助李存勖突围;胡柳陂之战中,率领左射军跟随李嗣源击败梁兵等,战功卓着,逐渐成为李嗣源麾下的心腹将领。
权力扩张
李嗣源称帝后,石敬瑭先后被任命为保义、宣武、天雄、河阳、河东等节度使,掌握了重要的军事力量。长兴四年,李嗣源逝世,后唐闵帝李从厚即位,加石敬瑭中书令,调任成德节度使,后又镇守太原。
起兵谋反
后唐闵帝被杀后,李从珂即位,石敬瑭不断受到猜忌。清泰三年,石敬瑭起兵谋反,并以割让幽云十六州、向契丹称儿皇帝为代价,换取契丹的援助,在契丹支持下灭亡后唐,于同年11月30日建立后晋,定都汴梁。
在位举措
石敬瑭称帝后,政治上采纳桑维翰建议,厚礼待契丹,安抚藩镇;军事上训练士卒、修缮兵器、整顿禁军;经济上勤务农桑,通畅商贾贸易。但他的割地称儿行为,使中原失去重要军事屏障,也让其饱受争议。
晚年及去世
天福七年,石敬瑭因招纳土谷浑遭契丹责问,忧郁成疾而病逝,时年五十一,庙号高祖,谥号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葬于显陵。
《大晋政统》是后晋时期编纂的一部重要史书,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从内容上看,该书全面记载了后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后人研究后晋的历史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资料,有助于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发展脉络。
在编纂目的上,一方面是为了总结后晋的统治经验,为当时的政治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宣扬后晋的正统性,强调其在历史传承中的地位,以巩固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