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北明共和 > 第114章 银钱的故事

第114章 银钱的故事(第1/2 页)

目录
最新历史军事小说: Ben10:和性转小班恋爱冒险从书童到千古一帝抗战:火力不足恐惧症的我没救了大唐逼我当和珅边城崛起从超神走向诸天综穿:体验人生之寿终正寝超神学院之女神任务空间索洛维约夫在沙俄1796诸天争霸,怎能少了我华夏人杰!枞雩楼召唤老祖宗来到后世科举:启禀皇上,状元郎又发疯了斩神:我在斩神修遮天法断案小吏:玩转古代官场天命败家子一人:开发技能可以不断变强我刷的视频通古代,古人求别停低寒质子归国万人嫌?我逆父逆君逆天!

做为金融民工,穿越一会,不搞一点金融业务算是白来了。

那么,最崇高的金融业务是什么呢?,最崇高的金融业务,既不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存款,也不是商业银行赖以获利的贷款,也不是流通领域里的结算,什么理财呀,什么投资都不算,

最崇高的金融业务就是货币发行,所以所有的国家都牢牢的掌控着货币发行这一最崇高的金融业务,马克思说,黄金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黄金,当金本位时代,谁发现了黄金谁就是货币的发行者,所以金本位是最诚实道德的后一句话性体系,然而,后世的几百年中,所有的政政府,政客,央行都反复的向,向韭菜门灌输一个观点,只有央行才是政府,政府才是货币合法的发行者,才是信用的建立者,尽管事实证明,有些央行和政府缺德到冒烟

贬值货币向货币里加水,是所有国家收割财富最轻松便利的手段,

而中国古代的白银本位的货币更加的不堪 ,

中国古代的白银本位甚至不能说是货币工具 ,简直就是贪官污吏信手拈来的贪腐工具。

明朝的白银流通几百年,竟然不做银币。

也许你会认为这是明朝的愚蠢,而其实这是明朝官员的聪明,准确的说是贪官污吏的聪明。

明朝在张居正改革以后,实行一条鞭法,所有的丁税、徭役、田赋都摊到了田亩之上,一亩田一般缴税5升3合2勺,最高是8升。

一亩田大约是38斤到80斤的税。然后丁税也是有几升的,辽响用于国防要几升米的,地方治安的剿响也是要几升麦豆的、训练军队的羊毛也要出在羊身上,练响还是要缴纳几升的,七七八八,一亩田赋就达到了近百斤。

明末产量不高,北方小麦亩产两石就是好的田,两石就是240斤,南方水稻亩产600斤也是上田,这样仅仅税收一项就要拿出超过四分之一。

缴税吧,大明臣民的义务。

许二牛一家种田十五亩,十五亩田种了三分白菜,七分棉花,其余的都种了小麦、谷子,许二牛家住大同府右玉县苍头堡村,依靠着苍头河,依靠着自己年轻力壮,在春天里拼命的去苍头河担水浇田,硬是打了18石麦、10石谷。

白菜也打了500斤,够吃一冬天的蔬菜,棉花也打了90斤,一家人的棉衣、棉裤也该更换了。

里正也早就给算好了,应缴纳各种税、赋1480斤麦谷,折银18两6钱银。

官府也一算,也是你须缴税18两6钱银,于是许二牛揣着21两银子去缴税,自己带着戥子(一种小秤),拿着剪子,去衙门缴上白银18两6钱银,另给1两9分银的火耗完事。

21两白银足斤足两,不敢有一点含糊,可是缴纳完银子,衙役并没有让你走,让你另缴火耗6两。

户房收税的是典吏,大明开国初年,定制一县户房设司吏一人、典吏一人,但是实际上两个人收一县之税根本不够,就多增加典吏,典吏一县十几个也是常态。

典吏月俸米一石,一年工时银12两。这12两连每年孝敬主官的银子都不够,每年户房司吏过年要孝敬五两,县丞是直接领导要孝敬十两,这个刚性支出就是15两。

知县、主簿、佐贰官虽然都说不上话,但是人家要是给老妈办寿宴、纳女子做小妾,也必须到场,最少也是2两银子。

吏房、礼房、兵房、工房、三班班头……哪个不办寿宴、哪个不娶妻生子纳妾,一年不吃不喝也要拿出来30两。

而户房典吏的收成就在缴税上实现,右玉县一年收缴火耗银、秤兑银3000两,火耗银就是重新熔铸银锭的损耗,而秤兑银就是每十两过秤时减5豪银。实际火耗用银200两,余下2800两,知县一千两,主簿、县丞、典史800两,三班以及各房500两,剩下的500两归户房。

500两的火耗银,户房司吏300两,户房典吏5人,雇佣帮闲要用100两,5个户房典吏每人25两。

工时银12两,火耗银25两,37两银子还是不够花销,剩下的就依靠个人去构陷小民。

收缴火耗时期,构陷小民户房拿大头,三班衙役、刑房司吏、典吏都是要拿小头的。

第一步就是要找些无赖闲汉,打探小民虚实,能榨出多少银子,老典吏经验丰富,田亩百亩的不能构陷,因为百亩田产的打起来官司,会找到知县、主簿、佐贰官哪里,即便苦主拿银子在多,都给了主官,自己反而捞不到银子。

目录
全日谈赵子龙演义血色苗裔快穿:男主大人求放过穿越之太子殿下在现代卖艺讨生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