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迁都(第1/2 页)
“下去,朕想一个人静静。”朱棣的身影完全笼罩在黑暗中,大监见朱棣心情如此不美丽,悄无声息的退了下去,在皇宫里最不缺的就是人,特别是皇帝身旁的人。
“老大啊老大,你说你是真没野心还是在我面前装的啊,老十七啊,你说朕的嫡长子跟你会是一样的吗?不,他不是,他只不过是在兄弟之情面前选择了兄弟,但是老十七,你不让我把瞻基带在身旁养是什么意思?算了算了,四哥我还是不如你,你可真是跳出棋盘,看的清楚啊。”朱棣不由的自嘲一笑。
随后朱棣站起身了,一个人静静的走去了祠堂,看着高挂的朱元璋的画像,朱棣感觉太累了,或许朱权的选择才是正确的,随后对着画像喃喃自语道:“父皇啊,不知道在大哥死后,你从我们这一辈人里面,到底看中的是我还是十七弟,也许是十七弟吧,可能您也猜到了他的心思,所以才转而立朱允炆,强调正统,正统,父皇,我说我是为了自保,您信吗?您早早的立下高炽为世子,可是瞻基出生,我确实梦到了您把大纛传给了我,可是你说我最像你,我不如你,我让文官步步紧逼,看来我还是需要跟您学习,把他们杀怕,杀到不敢在说话,十七弟看出来了,所以帮我做了,但是我一定要做出来一番成绩,要不然有何脸面去九泉之下见您啊。”
朱棣在祠堂中独自伫立良久,思绪如潮水般翻涌,如今的大明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各方势力都在为自己谋划着最大的利益,朱权走了,帮他解决了一个大麻烦走了,要不然应天城的局面会更加糟糕。
“迁都,一定要迁都,去北平。”朱棣像是下定了决心。
朱棣自祠堂返回寝宫后,便开始着手思考迁都之事,北平乃自己的根基所在,迁都于此,既能加强对北方边疆的掌控,又可让文官慢慢的进入掌控,不再是南方氏族,重用北方学子,和南方氏族对抗。
他召集了朝中几位亲信重臣,秘密商议迁都计划,夏元吉率先奏道:“陛下,迁都工程浩大,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且北平的宫殿、城防等基础设施亦需重新规划与修建,臣恐一时难以就绪。” 朱棣微微皱眉,沉声道:“朕意已决,此乃关乎大明千秋万代的大事,不可因一时之难而退缩。所需人力,可从各地征调民夫;财力方面,朕会责令夏元吉全力筹措;至于物力,工部需精心筹划,确保各项物资供应无虞。”
夏元吉面露难色,说道:“陛下,如今大明虽国力渐盛,但连年征战与各地建设已使库银吃紧,若再大兴土木,臣担心会加重百姓负担,引发民怨啊。” 朱棣目光坚定,道:“朕亦知百姓之苦,然北平若为京师,可保大明北疆安宁,此乃长远之计,可先从内帑中拨出一部分款项应急,再令各地富户、商贾捐资助力,户部需妥善安排,不得使民怨沸腾。”
杨荣不由站出来说道:“皇上,天下初定,便行迁都之事,恐生变故,而且北平距离草原太近了,近到草原南下北平根本没时间反应,皇上您是武运昌隆,后世呢?”
朱棣也知杨荣的担忧不无道理,随即开口说道:“草原有威胁?那朕就打到他们服为止,打的他们缓不过来,不只是他们南下方便,我们北上也方便,至于迁都北平,朕心意已决,从朕开始,有明一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朱棣的话语掷地有声,众臣见其决心已定,皆不敢再多加劝阻,毕竟在场的谁都不是傻子,朱权刚对着文官大挥下屠刀,此时谁敢冒头,他们甚至怀疑是皇帝和宁王串通好了在玩他们,这一环扣一环的,让人都反应不过来。
第二天,朱棣在朝堂上便表明坚定决心,朝堂之上顿时陷入一片寂静,唯有凝重的氛围弥漫开来,大臣们在想着夏元吉、杨荣等人怎么在哪站着口观鼻,鼻观心,就是一句话都不说,可是皇上不急太监急啊,一个言官御史便站了出来:“皇上刚刚登基,天下初定,便大兴土木,这岂不是暴君所为,莫不是要学那始皇帝,兴建阿房宫。”
朱棣听闻此言,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眼神中透露出凛冽的寒意。他缓缓扫视着朝堂,目光最终落在那言官御史身上,冷冷地说道:“朕之决策,岂容你这等浅薄之辈妄加揣测。朕迁都北平,为的是大明的长治久安,北疆的稳固安宁。朕自登基以来,南征北战,哪一件不是为了这江山社稷?你竟将朕与暴君相提并论,是何居心?”
那言官御史虽心中惧怕,但仍梗着脖子回道:“陛下,臣只是尽忠言官之责,为百姓发声。迁都之举,耗费巨大,百姓苦不堪言,望陛下三思啊。” 朱棣冷哼一声:“朕所思所虑,远非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