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大秦帝国(第1/2 页)
栗盐镇已经建了船厂,所有造船人员集中过去造船。等那里达到规模,就改名,叫:天津港。
两年后,北平城基本完工。主城府就一红砖青瓦大四合院。
正房也没什么东宫西宫的,一张大床睡五人。
两侧厢房,东侧十位妾,两人一间。西侧是流水和孩子们。
前面是无窗的门房。做卫生间,兵器间,仓库等。
卫兵?不需要,秦卫国在这里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自从城建好,周边源源不断有部落要求加入秦部落。就像三十年前的美帝,各国人前扑后继地想加入,还以能加入为自豪。
秦部落目前有马二百一十五匹,牛一百二十头,鹿七十头,鹿少是因为要拉车,总有累死的。鸡鸭兔就不说了、统计不过来,少了就生,多了就杀。
人口已经达到一万六千多,而且还在持续增加。人口基数越大,人口绝对数增加越快。
随着整军备战的命令下达,各镇的青壮年再次向北平城输送。其实根本不用,但年轻人都想来这第一城生活。
平原人已经学会建城了,为了减少己方伤亡,秦卫国和秦穆研发出第一台攻城重武器:投石车。随后出产的是一个带轮子的长长尖头巨木:攻城车。这两样东西做出来是为了有备无患,更是为了让军中的木匠学会制作方法。
春耕以后,秦卫国带骑兵出征,明月秦叶等女将们已经习惯马上出行。
带兵打仗是假,逃难是真,秦卫国觉得自己活不过四十岁。每天看着赤裸的妻妾就想逃。一对十四,铁人也受不了。还是外出打仗的好。
兵不在多,在精。
一百五十骑兵纵横平原,所到之处望风而降。没有稀缺物资的部落直接整体搬入北平城。
一年的征战,扫平周边百里之内部落。
秦部落剧增人口三万八千人。
再次春耕结束后,秦卫国给所有镇发公告。镇首领留下一人镇守,其他人回北平城参加建国大典。
一时间,各镇一众首领都想去,没人想留下,最后抽签或抓阄决定留守人员。
各镇人员都带上本镇特产齐聚渔水镇。然后由渔水镇的官道直奔北平城。此北平不是今日之北京,地理位置差不多在邯郸那一片。
元月十五这天,是秦卫国来这个世界的日子,如今已经十五个年头了。
秦部落改为大秦帝国。
秦卫国自封为秦皇。
明月为国师兼卫生部部长。
松为左相兼国防部部长。
秦明为右相兼财务部部长。
秦彩衣为纺织部部长。
秦可卿为轻工部部长。
秦建为建筑部部长。
秦穆为研发部部长。
石彩霞为教育部部长。
。。。。。
。。。。。
流水为总顾问。
各首领,队长,皆有任命。镇里的各级领导都是学生出身了,假以时日必将走上部里岗位。
最后一句:所有家属均为暂代,待后续陪养人员可以接替,即刻卸任。
整个帝国大庆三日。
各镇人员各回各家。
北平城,一支支队伍开出,开启征战模式。
三年后。
栗盐镇传来消息,楼船建造成功,已经下水试航两个月,完全符合要求。
秦明卸任财务部长。由流水辅佐第一批里的女学生秦为民接任。秦明带妻子秦叶石翠花等人奔赴栗盐镇训练水军。
投石车,指南针已经上船,族长海图上标注,海的对面有几个大岛,岛上可能有人。上岛之后,除了年轻女人,见人就杀,不要俘虏,连岛山的猴子都要杀干净。女人全抢回来随便赏赐给哪个男人都行。
在秦卫国心中,棒子和丸子都他妈不是好东西。就应该从根上灭掉。
时间要冬天出征,此时风最小。各种技术人员都要带着,工具也要带足。找不到回家的路,随便在哪里都能生存。
见秦皇目露凶光,秦明都没敢问为什么。私下悄悄问明月皇后,被告知,执行即可,皇上一提那岛上的人就目露凶光,太吓人了。
七年后,流水病逝。举国哀伤。
第八年,秦明准备出海。
秦卫国率妻妾及部分老秦人用一个半月的时间,特意赶去送行。
大家都四五十岁了,秦明已经有了白发。